十年前电动车是富人玩具,穷人只能买油车,现在9.98万比亚迪秦PLUS EV,比朗逸还便宜,普通人也能轻松拥有

十年前,电动车就是个高端玩意。说实话,那时候能买电动车的,基本都是车圈有钱人,咱们老百姓还得靠油车上下班。记得那时候我跟维修厂张师傅闲聊,他说:电动车?那续航只能开个十几公里吧,别忽悠了!可一辆比亚迪秦PLUS EV,9.98万的售价,居然比朗逸还便宜。你要说这差别,有点大。

拿我附近那个卖菜的张姐举例。她攒了三年钱,终于买了辆五菱缤果。其实她家没充电桩,楼下大概200米开外有个快充站。一晚充一次电,月电费听她说,不到一百块钱,完全比加油划算多了。我问她怎么看续航,她直接撂句话:以前加油总得算着花,现在充电就顺手多了,谁还天天琢磨油耗?这一点,反映了不少人心态的转变。

十年前电动车是富人玩具,穷人只能买油车,现在9.98万比亚迪秦PLUS EV,比朗逸还便宜,普通人也能轻松拥有-有驾

续航问题,我得承认,一开始确实被夸大了不少。记得我刚接触电动车时,听说冬天续航缩减三分之一,心里那个慌呀。可最近东北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新款电动车在零下二十度还能跑八成续航,电池是终身质保,磕了碰了也无所谓。虽然样本不多,但体感明显进步大了。这让我收了之前续航就是死穴的偏激看法。先别急着下结论,技术这东西,发展快得让人头大。

说到二手市场,真有意思。以前油车保值率个别还行,电动车二手车价格基本跳水。但我最近看到一个数据,三年车龄的电动车,有时候比油车更保值。这里面估计一半原因就是政策和消费者认知的改变,半是新能源车长远成本结构逐渐合理化。具体怎么算的?粗略算一下,假设电动车后期维护成本低30%,加上不要频繁换机油,三年下来能省个两三千块。这个数字在实操层面,挺扎实的。

十年前电动车是富人玩具,穷人只能买油车,现在9.98万比亚迪秦PLUS EV,比朗逸还便宜,普通人也能轻松拥有-有驾

研发和供应链的博弈,说白了,有点像做菜。你要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原材料和厨师都得靠谱。电动车的研发就这样。电池是主料,供应链不稳,价格和质量就顶不住。比亚迪这个价格区间的车,背后其实是他们对供应链的深度掌控和规模效应。没掺假,成本它不说,销量告诉你它值在哪里。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参加的一个车展现场,那些主流厂家的展示方向非常明显:中低端电动车的配置和设计都在迅速向上追赶,不断缩小跟传统燃油车的差距。反观几年前,同样价位燃油车的设计和配置甚至要缩水来保利润,真的是你以为便宜就能接受的,现在越来越不行了。

话说回来,比起油车,电动车开三年是不是明智?这个问题没那么绝对。我认识的渠道经理说:买电动车就是买不过得做好三年不换车的心理准备。你说换车频率高的人,换油车可能更合适。其实这还有点看用户心理,愿不愿意接受用车模式的改变,愿不愿意去适应充电惯,甚至愿不愿意思考一次性的成本分摊。

十年前电动车是富人玩具,穷人只能买油车,现在9.98万比亚迪秦PLUS EV,比朗逸还便宜,普通人也能轻松拥有-有驾

我承认,我之前对电动车持观望态度,有点大。毕竟,谁都怕买了新鲜玩意儿出问题。但最近认识了几个圈里老老司机,他们用数据和实践打脸我。比如一位朋友,2022年买的电动车,现在三条公路跑下来保养费用比他以前的汽油车少了至少20%。还有估计没细想过的是,未来充电成本下降幅度要比燃油快,谁也别低估了能源价格波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顺便来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比亚迪秦PLUS EV和朗逸同价位里的配置差别?基本上,比亚迪的智能互联系统、车载体验甚至安全配置,都比同价位的朗逸强得多。你可能会说,这不公平,比亚迪靠新能源补贴。我觉得补贴就当是政府帮你交了一次入场费,真正决定体验的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水平。谁家日常维护更靠谱,谁的设计更贴心,这些看得见摸得着。

十年前电动车是富人玩具,穷人只能买油车,现在9.98万比亚迪秦PLUS EV,比朗逸还便宜,普通人也能轻松拥有-有驾

我知道,充电桩问题还挺麻烦。别说大城市,连我这县城旁边的小乡镇,说实话充电不算太方便。可张姐那例子给我泼了盆冷水——有钱没钱,工具在哪儿,才是真的决定能不能买电车。你家附近有没有方便的充电环境,可能比你买得起不更重要。你们觉得呢?你们身边的人开电动车困难吗?充电方便吗?随便聊聊。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充电,我发现一个似乎魔幻的现象,朋友圈几乎没几个人提电池衰减了,反倒是换电服务的小广告满天飞。估计将来换电模式和充电模式竞争会很有看头。想到这我又跑偏了。

十年前电动车是富人玩具,穷人只能买油车,现在9.98万比亚迪秦PLUS EV,比朗逸还便宜,普通人也能轻松拥有-有驾

想问问你们:如果电动车的基础成本再往下走一步,配置和续航也越来越靠谱,你还能坚持认为油车体验更好吗?或者,你会不会更早放弃油车,接受新能源的现实?这一点,反过来看,也是在考验消费者的适应力。毕竟,技术再先进,没配合上你日常的用车节奏,一切都容易变故障。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