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格局?
车圈每天都在论“格局”,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大部分讨论容易跑偏,大家习惯盯着小利去彼此拆台,我觉得,这其实正暴露了格局的问题。车企在讨论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哪种安全,吵得不可开交,如果把目光放宽一点,就会发现,真正格局大的人,往往不是纠结输赢的那一刻,而是能看清全局,知道这一切争论对行业和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我想先亮明观点,新能源车企的格局,不是用来分高低的秀场,,要回归共同利益,行业命运休戚相关。只有先团结把蛋糕做大,把安全做实,所有人才能享受收获的红利,如果只盯着互撕竞对,其实大家都只会输得更惨。
回到电池大战这个话题,其实每次出现电动车自燃,微博、朋友圈都会炸锅,不管是哪家出事,吃瓜群众的第一反应很一致电车都不安全。其实大家平时根本不会区分,这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更不会去查技术参数。不过任何一次意外,都会扩大社会恐慌,这很不利于新能源的整体发展。
比如有网友说,看到某品牌电车自燃,心里第一想法是,以后还是买油车安全,所以其实不管是哪家出事,受伤的总是整个行业。许多车企反应却挺有意思,别家出事,恨不得拿个大喇叭宣传你他家的又烧了。可是大家别高兴得太早,其实一旦负面情绪蔓延,行业整体都难受。不是有句话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消费者绝大多数不是电池专家,选择电动车还是燃油车,更多看感官和认知,这一点,数据也能印证,比如今年9月的中级车榜单,头部几位还是被燃油车占据,第一名凯美瑞,第三名帕萨特,第五名迈腾,第八名雅阁,第十名宝马三系。新能源代表虽有Model 3、秦L、海豹06等,可一定程度上,平均售价、销冠优势,还不如传统燃油车,说明消费者对新能源安全性的信任并未建立,买油车依旧是理性之选。
安全焦虑也是制约新能源普及的最大门槛之一。你可以推广智能、节能、环保,一旦“安全”标签被打上问号,哪怕只是某种电池出现几次事故,整个市场信心都要受挫。譬如,2019年美国,特斯拉Model S爆燃新闻一出,翌日股价一度下挫4%,消费者论坛讨论热度飙升,很多潜在订单被直接取消。国内2023年某自主品牌电车在地下停车场自燃,更是造成所在小区几百辆电车短期内全部停驶。可见,电池类型之争,远不如行业安全共治重要。
格局大的人从不会怪罪消费者“无知”,他们只是正常关心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反过来企业如果只顾踩着别人火灾“立人设”,自己安全隐患一旦曝光,更是难以自圆其说。,损失最惨重的还是整个新能源产业。
正因为如此,新能源车企更应把心思放在“提安全、补短板、促共赢”上,而不是局限在“窝里斗”。比亚迪坚定走磷酸铁锂路线,不跟风拼极限续航,即使有品牌用回三元锂,更多也只是权衡市场的结果。相比三元锂的高活性与爆燃风险,磷酸铁锂虽有冬天衰减等小毛病,这些问题可以依靠加热管理、软件优化等外部手段改善。三元锂的一些致命风险,短期靠技术管控还很难根治,这也是越来越多新车型回归磷酸铁锂方案的关键逻辑。
除了技术选型,其实整个动力电池行业也在摸索更系统的安全标准,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联盟就发布了新一代安全标准体系加快落地进程,欧洲和日韩也在尝试用法规统一行业底线,减少“各家炒作恐慌”的可能。这种行业+政策合力,就是“格局”的体现。不是某家胜出,而是大家都成长。
我认为用户心智的转变其实更难。要让用户觉得“新能源车安全,其实比油车还稳妥”,需要一次次真实体验积累。比如德国大众为进入欧美市场,90年代专门做了无数次公开碰撞测试,每次事故都第一时间公示电池状态、保修计划,品牌形象才逐渐逆转。另外,2022年宁德时代联合保险公司推出“动力电池全额险”,甚至涵盖电芯本身损耗,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大家迈出信任第一步。
靠“黑”对手赚一时流量,远不如一同为行业增信,这才叫做格局。未来新能源市场能否迎来彻底反超,关键不在于哪家更会“舆论操盘”,还要看所有参与者能否彼此成全。的问题不是哪个派系胜出,而是行业如何提升整体安全,让更多普通人真正大胆选择新能源,这种大格局,才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