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推出本地化定制车型,比亚迪:海外没有二次从零开始的机会

点击关注不迷路

在日本推出本地化定制车型,比亚迪:海外没有二次从零开始的机会-有驾

2025年10月底,东京车展如期举行。

在这个曾经被丰田、本田、日产等本土巨头牢牢掌控的舞台上,一个中国品牌格外引人注目——比亚迪。

它不仅带来了全球首发的纯电K-Car车型RACCO,还同步推出了首款插电混动SUV海狮06 DM-i。

更关键的是,这是比亚迪首次以“乘用车+商用车”双线并进的方式亮相东京,背后透露出的信号非常清晰:

它不是来试水的,而是准备长期扎根。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比亚迪进入日本市场其实已经整整二十年。

最早是卖电池,后来做光伏,再后来是电动巴士。

直到2022年,才正式开始卖乘用车。

这三年时间,它在日本卖出了七千多辆车。

这个数字放在中国可能连一个县城都覆盖不了,但在日本,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要知道,日本汽车市场对外资品牌向来“不感冒”,2024年全年,本土品牌市场份额超过95%,外资加起来还不到5%。

而且,日本几乎不对进口新车征税,这不是因为开放,而是因为自信:

他们觉得自己的车已经足够好,根本不需要靠关税保护。

在这样一个市场里,比亚迪为什么还能慢慢打开局面?

答案其实就藏在它最近反复强调的一句话里:

“海外市场没有第二次从零开始的机会。”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沉重,但很真实。

很多中国企业出海,喜欢讲“弯道超车”“快速复制”,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简单。

尤其是在日本这种高度成熟、消费者极其挑剔的市场,你稍微有点敷衍,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比亚迪的做法恰恰相反:

它愿意放低姿态,从细节做起,甚至愿意为日本市场单独调整车型设计。

比如,它在日本卖的海豚,车身比中国版低了20毫米。

为什么?因为日本很多地下停车场层高有限,高一点就进不去。

再比如,刚发布的K-Car RACCO,用了贯穿式大灯。

这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考虑到日本农村和偏远地区老龄化严重,夜间能见度低,大灯亮一点,对老人和行人更安全。

这些改动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恰恰是日本消费者最在意的地方。

更关键的是,RACCO这款车本身就是为日本量身打造的。

K-Car(轻自动车)是日本独有的车型类别,有严格的尺寸和排量限制:

长不超过3.4米,宽不超过1.48米,发动机排量不超过660cc。

这类车在日本非常受欢迎,2024年销量高达156万辆,占全国新车销量的35%。

但有意思的是,这么大的市场,电动化却几乎没怎么动:

纯电K-Car占比只有2.1%。

主力车型日产Sakura一年也就卖两万多辆。

比亚迪看中的,正是这个“慢半拍”的机会。RACCO完全符合K-Car法规,长3395mm、宽1475mm、高1800mm,还用了双侧滑门设计,方便在狭窄街道上下车。

动力系统用的是刀片电池,安全性高,续航够用,日常通勤完全没问题。

虽然价格还没公布,但参考日产Sakura的250万日元左右,约合11.7万元人民币,加上比亚迪一贯的性价比策略,RACCO很可能以更低的价格切入,直接打到本土品牌的软肋上。

铃木社长铃木俊宏已经公开表示,这款车是“巨大威胁”。

这话不是客套,而是实打实的压力。

因为过去几十年,K-Car市场基本就是铃木、大发、本田三家分,外资连门都摸不到。

现在比亚迪不仅进来了,还带着电动化、智能化、高性价比的组合拳,本土厂商很难不紧张。

但光有产品还不够。

在日本卖车,渠道和服务同样重要。

比亚迪目前在日本已经有66家销售网点,计划到2025年底覆盖全国47个都道府县。

这个速度,远超其他进口品牌。

而且,它对经销商有个硬性要求:

必须自己安装50kW直流快充桩。

这看似增加了门槛,实则是在解决日本电动车推广的最大痛点:

充电设施不足。

日本的充电网络远不如中国密集,很多家庭也没有私人充电桩。

如果买一辆电动车,连充电都成问题,谁还敢买?

比亚迪的做法很务实:

先让经销商把桩装起来,至少保证买车的人在店里能充上电。

这种“先建基础设施,再推产品”的思路,虽然慢,但稳。

除了硬件,比亚迪还在做一件很多外资车企忽略的事:融入当地社会。

它和日本12个地方z府签了灾害应对协议,承诺在地震等紧急情况下提供应急电力支持;

向东京工科汽车大学捐赠教学用车;

赞助中国节、春季音乐祭、网球和高尔夫赛事。

这些动作短期内不会带来销量,但长期来看,是在建立一种“信任感”,让消费者觉得,比亚迪不是来赚快钱的,而是真心想成为日本社会的一部分。

这种“慢功夫”恰恰是中国车企出海最缺的。

过去很多品牌一窝蜂冲进东南亚、欧洲、拉美,靠低价和补贴迅速铺量,结果服务跟不上,口碑崩了,再想回头就难了。

而比亚迪在日本的策略,更像是“种树”:先扎根,再长枝,最后结果。

它不追求短期销量爆发,而是希望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一点点赢得认可。

当然,挑战依然不小。

日本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忠诚度极高,很多人从小开的就是丰田或铃木,换车时第一反应还是看本土品牌。

再加上新能源整体渗透率只有2.8%,纯电更是只有1.7%,市场教育还需要很长时间。

而且,日本没有一家外国车企设有整车工厂,供应链也不对外资开放,这意味着成本控制和本地响应速度都会受限。

但比亚迪的优势也很明显。

一方面,它在商用车领域已经打下坚实基础。从北海道到冲绳,满街跑的电动巴士很多都是比亚迪的J6、J7、K8,市占率高达70%。

这种“看不见的存在感”其实比广告更有说服力。

另一方面,它的技术积累足够厚。

DM-i混动系统全球销量已超700万辆,刀片电池经过全球市场验证,安全性和可靠性有保障。

海狮06 DM-i的馈电油耗能做到3.5L/100km,对习惯混动的日本用户来说,接受门槛很低。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明白一个道理:

出海不是把中国的产品卖到国外,而是为当地消费者造他们真正需要的车。

RACCO不是海豚的缩小版,也不是随便改个尺寸就拿来卖的“特供车”,而是从命名,取自日语“海獭”,象征与自然和谐、设计(高车身+双滑门)、功能,大灯可见度、停车便利性全方位贴合日本生活场景的产品。

这种尊重,比任何营销话术都管用。

回过头看,比亚迪在日本的二十年,其实是一条典型的“渐进式出海”路径:

先做零部件,再做商用车,最后切入乘用车;

先建立信任,再铺渠道,最后推爆款。

它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搞噱头,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这种策略可能不够“性感”,但在日本这种市场,恰恰是最有效的。

未来几年,随着RACCO和海狮06 DM-i陆续上市,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大概率会继续攀升。

但它真正的目标,恐怕不只是卖多少辆车,而是证明一件事:

中国品牌也能在一个高度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靠产品力和本地化赢得尊重。

这或许才是“没有第二次从零开始的机会”这句话最深的含义:

你只有一次机会证明自己,错过了,就很难再被认真对待。

而比亚迪,显然不想浪费这次机会。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