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安全门,为何成了舆论的罗生门?
雷军在台上激情澎湃地展示着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台下却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三天前,又一辆小米SU7在成都街头起火燃烧,车门纹丝不动,救援人员用拳头砸、用石头撬,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火焰吞噬整个车厢。
这已经是半年内第二起类似事故。
10月16日,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穿着笔挺的西装,自信地公布小米汽车交付40万辆的佳绩。随即话锋一转,他突然提高音量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
现场掌声明显迟疑了一下。
谁都没想到,这句看似政治正确的呼吁,竟成了引爆舆论的导火索。
事故发生在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目击者的行车记录仪显示,一辆小米SU7在行驶中摇摆不定,随后超速失控,先撞绿化带,再翻滚至对向车道起火。
救援现场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人们看到救援人员围着燃烧的车身焦急万分,那扇死活打不开的车门成了全场焦点。
小米SU7采用的无机械式外把手设计,在紧急断电情况下根本无法从外部打开。这违背了汽车行业最基本的安全底线——任何隐藏式门把手都必须设计双重安全冗余。
更讽刺的是,就在事故发生三天后,雷军选择在公开场合大谈“黑公关”,对安全问题却只字不提。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浙江日报》率先开炮:“公众还没等到企业对安全问题的清晰回复,先听到的却是打击黑公关的呼吁,这情形难免有些怪异。”
第一财经紧随其后,发表《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直指小米“重营销轻安全”的老毛病。
经济观察报更是刊发《小米之“祸”》,痛批小米存在“模式之祸、理念之祸、生态之祸”。
我在想,雷军是不是忘了造车的初心?
一个把“为发烧而生”挂在嘴边的品牌,如今却连最基本的安全底线都守不住。当你在发布会上大谈投入57.9亿元研发智能驾驶、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时,可曾想过车主连一扇在危急时刻能打开的车门都需要?
这让我想起上半年那个荒诞的车规级纸巾盒事件。能搞定拟人化交互,却搞不定碰撞后开门;能设计出酷炫的隐藏式门把手,却设计不出紧急情况下的机械开关。
这种错位的创新,说到底就是在用消费者的生命做赌注。
现在全网都在讨论小米的“黑公关”大棒,但我觉得问题根本不在这里。当700多万美国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政策时,中国车主关心的却是那扇在危急时刻打不开的车门。
营销可以创造热度,但只有安全才能铸就信任。年轻人为科技感买单,不该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
任何关于“黑公关”的讨论,在生命面前都成了转移焦点的障眼法。毕竟,再智能的配置,如果连最基本的救援通道都保障不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