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禁燃油摩托,日本焦虑写信,中国品牌加速布局

蹲在胡志明市街头,看着一辆本田摩托打着火,像是临终前哀鸣。我刚把烟头碾灭,就看到另一个身影骑着雅迪电动车从斑马线上呼啸而过。越南禁摩,这四个字现在不是新闻,而是街头的现实。日本人还在忙着写信,连笔迹都快写断了,越南政府翻了一下,顺口说一句:“禁的是燃油车,不是摩托车。”信被搁在桌角,没人回复。

你要是日本企业负责人,投资几年,把厂子、供应链、经销商全都植根在了越南,突然告诉你“对不起,燃油两轮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感觉怎样?大概率是混着愤怒和绝望,最后把希望寄托在一封信上——或者几封,反复发,反复石沉大海。

越南禁燃油摩托,日本焦虑写信,中国品牌加速布局-有驾

用本田的话说,他们在越南市场深耕20余年,建立起完整产业链,利润的18%来自这里。市场规模46亿美元,看起来牢不可破。燃油摩托销量下滑50%,营收暴跌30%,这些数字,比警察蜡印还硬。日本企业选择了情绪攻势——“我们的数万名工人怎么办?”“我们的2000家经销网络怎么办?”“能不能给两三年缓冲?”越南方面没说“不同情”,只是冷静地表示:政策分阶段实行,反应时间其实有,问题是你们用了没有。

日本企业被推到角落,除了哭诉,已无力反击。写信治不了趋势,顶多治点心理安慰。这不是我黑心冷嘲,只是市场规律的黑色幽默:你可以投入很多,可以建立超级生态,但如果技术路线错了,就像拼命给VHS录像带贴标签,也改变不了全集体转向蓝光的命运。

趋势的底气,不是民意,也不是企业说情,而是产业链的结构变化。越南摩托市场电动化的步伐,没偷懒,没给人太多幻想空间。它一边鼓励电动,两轮车替代燃油,一边自家VinFast“开挂”,用中国供应链做底盘,车身上贴着本地品牌。“不靠中国不行,可也不能全都靠。”VinFast的国产化率虽有65%,但发动机、刹车、电池还有半数仰仗宁德时代等中企。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既不是吹毛求疵,也不是睁眼装糊涂,而是现实生存法则。

看到这儿,中国车企可能会觉得自己是赢家,“终于轮到我们吃红利了”。雅迪24小时不停转,北江工厂连夜加班。五菱的微型电动车,在胡志明市蹦哒起来。电动摩托订单暴增两倍,中国品牌贡献四成增量。雅迪新工厂,年产能200万辆,覆盖60%市场。面对地形和气候差异,产品做调整,销量再次爬升。

这要是放在十年前,中国摩企在越南玩的都是“减配减质”杀鸡取卵,最后痛失市场,现在,仿佛都学乖了,玩起了“车桩捆绑”,还和越南电力公司扯起合作。这种情节,连推理小说都觉得太狗血:上一次你翻船,是因为自己太不靠谱;这一次你起势,是因为别人犯了你的错。

中国企业的最大优势还是性价比,对标VinFast打折卖,部分车型甚至低到让本地品牌“无力吐槽”。五菱和TMTMotors合作,宏光MINIEV在越南一炮而红,连VinFast都只能干着急。“雷霆战机式”降价,没人能抵挡,除了政府说“不行”。

但你要真把这场戏当做中国企业的胜利,那就太天真了。政策、供应链、法规、产业本地化率,任何一个环节出幺蛾子,胜负立刻反转。越南的新规,享受补贴的新能源产品,2027年后本地化率需达70%,中国车企现在远没达标。不给你达标,方式倒很简单——“你把技术留下。”

这是标准的阳谋,不是越南玩得高级,而是国际经贸不可避免的套路。技术换市场,利润分本地。你愿不愿意交底?不交,市场收紧;交了,利润缩水。这既是考验,也是警钟。日本企业在电动车布局上,动作慢了;中国企业如果轻敌,也可能重蹈覆辙。

现场气氛,和往年大不一样。曾经,“摩托车就是越南人的腿”,现在,“腿”越来越电动化。街头的“隆隆”声逐渐变成“嗡嗡”声。摩托车的汽油味渐渐淡去,电摩、微型电动车和充电桩的塑料味混着潮湿空气,一种新工业气息迎面而来。日本摩托们,仿佛老电影里慢慢褪色的主角,曾经耀眼,现在只是“现场遗留物”。

越南禁燃油摩托,日本焦虑写信,中国品牌加速布局-有驾

看得多了,我也只能苦笑。“市场如案发现场,线索明明白白,结局却稀里糊涂。”对中国企业来说,越南市场是新机会,也是新风险。只要政策一换,话语权在本地,供应链随时调整,胜利与出局只隔了一条法规的距离。技术换市场的招数,早晚会再次摆上谈判桌。

所以问题来了,等到越南要求“留下技术再给你市场”,你是给还是不给?这道选择题,不只是中国企业的,更是所有在海外拼搏的人不得不考虑的。站在现场,证据都摆在这里,一个看似高歌猛进的机会,背后也藏着“随时可能横死”的风险。我只能把这个问题留给你,毕竟,任何决策都是案发后的推理题。

越南禁燃油摩托,日本焦虑写信,中国品牌加速布局-有驾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