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汉堡机场外的出租车道上,整齐停满了比亚迪的电动“汉”与“海豹”,混杂在了奔驰、宝马和大众之间。夜色下,大雨未停,欧洲的清冷空气里,司机们聚在正煮热咖啡的小摊旁,聊着各自的生意经。“去年还看不到几辆中国车,”一个老出租司机啧啧道,“现在可是遍地开花。”他的眼中没有太多惊讶,反而带着一丝说不清的警惕和接受。
如果你是欧洲本地的汽车经销商,面对今年的注册统计表,会不会心头一紧?特斯拉的数字开始往下掉,比亚迪的柱状图噌噌往上窜,老牌欧洲品牌也免不了挪一挪椅子。对于新势力,这未必是“鲶鱼效应”这么简单,毕竟这条“鲶鱼”已经学会了游泳也会抢食。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最新报表,2025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的新车注册量达到13503辆,同比暴涨225%,市场份额直接拉升至1.2%。而曾经被看作新能源风向标的特斯拉,在欧洲只卖出了8837辆,同比还下跌了40.2%,市场占比已经被比亚迪反超。这已经不是偶然——自从年初开始,这种趋势就像楼下超市里特价鸡蛋,狠狠砸了一地玻璃心:中国品牌的欧洲攻势,已经扎扎实实地翻过了技术和市场两道大山。
这件事,没有悬疑,只有硬证据。比亚迪过去两年在欧洲的门店数从3家猛增到400家。不靠讲故事,不靠情怀,靠的还是眼前的冷数据和地上的实体。德国人曾经以耐心和苛刻出名,但如今比亚迪在德国月销量也能突破3000台,放在几年前,这和讲莱茵河里住了龙似乎一样匪夷所思。如果再看大一点,2025年前七个月,比亚迪出海乘用车及皮卡的累计销量已经突破55万台,直接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和。这种增速,哪怕是惯看风浪的行业分析师,恐怕也要重新配一副无框眼镜。
比亚迪的全球化战略,最显著的不是营销口号,而是刀把子——技术和产能。不是所有出海都能变成征服,许多中国品牌沉没在文化碰撞、法规门槛和物流失火里。但比亚迪的打法,和一百年前福特用流水线把国内市场搅得翻天覆地一样,靠得是技术硬货。据行业数据,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高达308.8亿元,同比增长53%,这个速度就像警队轮班表,只有队长才会关注别人还剩多少精力。关键技术比如刀片电池、e平台3.0、DM-i混动,撑起了门面,筑起了壁垒。欧洲人喜欢靠安全、续航、价格和品控投票,比亚迪恰好用这些技术找对了切口。
故事讲到这里,还是得贴一贴现实的棱角。比亚迪不是一台发电机垂直起飞,也不是从零到一的独行侠。中国的汽车工业一直在做一件事——“脱胎换骨”。从上世纪“技术引进-仿造”到如今捧着自家研发成果去欧盟敲门,这个周期哪怕用了三十年,在产业变迁的尺度里也勉强算“快刀斩乱麻”。更有趣的是这种角色转变:被跟随,已成昨日,被定义,正在发生。在欧洲,比亚迪不是“新面孔”,更像“搅局者”或“标准制定者”。
眼下,有些人说比亚迪只是打价格战和产能战。是,也不是。如果比亚迪只会靠低价砸市场,欧洲那些向来不缺补贴和怜悯政策的主机厂,不会这么快急了阵脚。比亚迪的致命一击,在于“高配平价”——把高技术产品做平了成本,剥去了溢价的泡沫,也堵死了品牌故事的“情怀溢价”。这算不上诗意,却极具现实主义。从泰国1万辆订单力压丰田,到巴西唐入选总统座驾,再到欧洲多国份额节节攀升,路线清晰得像一条被数据铺平的智能产线。
当然,并非所有欢腾的数字背后都是喜气洋洋的工厂大合唱。世界并不总欢迎陌生的胜利者——贸易壁垒、关税涨价、地方保护,“中国汽车出海”并非浪漫主义小说,而是一场硬核现实剧。商战里的“比亚迪时刻”,每分每秒都在和空间、政策、人心抢跑。外面的世界不只风景,也有薅不掉的荆棘。
作为观察者,最怕的就是当习惯胜过了思考。欧洲汽车成立联盟本就以“标准”著称,如今中国品牌入局,标准就要重新定义,利益空间开始重新划分。谁笑到最后?技术、资本、供应链,谁能把硬币投对面朝上的那一面,谁就多活一回合。这大概不是哪家企业的独门绝活,而是时代格局推动下的“生存游戏”。
回到开头那条出租车道。也许若干年后,欧洲用户谈起中国车时,不再是惊奇,而是习惯。他们聊的还是保养、保险和实用性,而不是新老品牌的国籍。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会不会再遇见下一个“比亚迪”级搅局者?我们只能听天由命,把收音机留在变化的频道上。
中国汽车工业的“领跑”时刻已至,但“领跑”能持续多久、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再次被欧、美、日等对手追赶和挑战?在这场技术和市场的多线程竞技中,是争做大潮里的浪头,还会跌回涟漪?杀一个漂亮的回马枪,还是死守阵地?这是留给所有人——厂商,工人,经销商,甚至买车人的下一道命题。
你怎么选?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