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刘学亮谈第三次出海,经历转变,中国品牌再向上

说实话,看到比亚迪最近这波在日本的操作,我真是觉得中国企业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海,更像是咱们中国品牌和世界顶级市场之间正面刚,敢于去挑战别人家地盘,这种精神特别值得说一说。

大家都知道,去日本卖车,不是说你产品好就能卖得动。

日本人对自己的品牌认同感极强,那是打心眼里觉得自己的车牛,外国品牌想进来,甭管你是谁,都得掂量掂量。

比亚迪刘学亮谈第三次出海,经历转变,中国品牌再向上-有驾

像奔驰和宝马之类的,在日本都得靠高端形象撑着,剩下的份额极小。

普通品牌几乎没什么空间。

所以,比亚迪选择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很多人肯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点不自量力。

但是比亚迪就是敢这么干,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中国企业如果永远只在舒适区里玩的,那就别想什么世界级品牌,永远都是“出口代工厂”的角色。

其实比亚迪在日本布局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2001年就在东京设点,慢慢深耕,这种耐心和战略眼光,很多中国企业还真没有。

更别说一开始还吃了那么多苦头,什么专利官司,什么市场排斥,哪一样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过关的。

比亚迪刘学亮谈第三次出海,经历转变,中国品牌再向上-有驾

尤其是最初被索尼、三洋联合告的那个事儿,这如果换在别的公司,可能早就认怂了。

但比亚迪还真是硬刚,最后打赢了官司,这等于在日本汽车圈立下了个标杆,也让更多中国企业看到了可能性——原来咱们不是只能捏着鼻子被人欺负,咱们也能靠本事赢回来。

比亚迪这次在日本做的不是简单的进口车销售,他们是真的在为日本市场量身定做产品。

比如,车高低2厘米这种细节,完全是针对日本停车场的高度标准,这种本地化调整其实成本很高,但人家就愿意为市场做适配。

再比如,专门为日本设计的车内生命检测系统,就是因为日本每年都有孩子被锁车里出事,比亚迪主动增加这个功能,其实就是在用技术解决本地人的真实痛点。

再说K-Car海獭(Racco),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喜欢小车,K-Car是他们独有的文化,比亚迪不仅做出来,还在设计上加了很多新东西——比如贯穿式前后大灯,在日本这还没见过,夜里没有路灯的地方,安全性就能提升不少。

还有侧滑门,成本高但体验好,VtoL配置,让小车也可以露营。

比亚迪刘学亮谈第三次出海,经历转变,中国品牌再向上-有驾

这些你说不是用心做产品吗?

这要是不叫本地化,那什么才叫本地化?

当然,想要完全打进日本市场,光靠产品还不行,信任和品牌建设才是最难的。

日本人买车,看重的不只是技术和价格,更看重你这个品牌到底靠不靠谱,是不是能长期服务他们。

比亚迪在这块也是下了血本,门店布局、售后服务都在做,光是门店就已经开了66家,准备覆盖日本所有主要城市,这种扎实的做法,反映出来的就是决心和长远打算。

其实很多人没注意到,比亚迪在日本不仅仅卖乘用车,新能源大巴是他们的杀手锏,在日本市场份额特别高,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做到了零故障运行,这在技术上是很牛的。

日本公交系统本来对可靠性要求极高,比亚迪能做到这一点,证明他们的产品已经被认可了。

比亚迪刘学亮谈第三次出海,经历转变,中国品牌再向上-有驾

包括最近T35纯电小卡,也是专门为日本城市物流做的定制化车型,尺寸、续航、安全都完全符合本地需求。

这种深度适配的能力,已经不是简单的“出口卖货”,而是“全面融入”。

还有一点很重要,比亚迪不是只关注发达国家,其实他们在全球很多不同类型的市场都在做事。

比如,在新加坡连续拿到销冠,说明在高端市场也能打;在尼泊尔这种最不发达国家也能做到销量第一,这才叫真正的全球化。

不管是富裕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你产品好,能解决用户需求,大家就会买单。

这种战略和格局,是很多企业都应该学习的。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日本市场太特殊了,咱们中国品牌能在那儿扎根,是不是只是偶然?

比亚迪刘学亮谈第三次出海,经历转变,中国品牌再向上-有驾

其实不是。

背后有几个原因值得深挖:第一,技术。

比亚迪不是靠价格战打市场,他们在电池、电驱、车身、智能这些核心技术上有自己的底气。

第二,本地化。

不是简单卖产品,而是做服务,做生态,甚至成为日本市场新能源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第三,品牌建设。

比亚迪刘学亮谈第三次出海,经历转变,中国品牌再向上-有驾

和日本明星合作广告,做国民形象宣传,这些都是在打基础。

第四,耐心和韧劲。

不是一年两年的短跑,是真正下决心做几十年的马拉松。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就是对“公平竞争”的态度。

比亚迪在日本其实拿到的补贴远低于本地品牌,但他们没有纠结这事儿,反而用了“竞争没有什么公平的,一定要自身强”这句话。

说白了,靠政策吃饭不是长久之计,靠自己才靠谱。

日本人看到比亚迪这种劲头,其实是有点佩服的。

比亚迪刘学亮谈第三次出海,经历转变,中国品牌再向上-有驾

讲到这里,我觉得比亚迪的例子对中国企业有很大的启发:你想真正成为国际化品牌,不能只想着在海外卖货,更要想着怎么融入市场,把自己变成那个市场的“自己人”。

只有这样,才会有用户真正信任你,才有可能把品牌从“负数”变成“零”,再一步一步向上爬。

日本这么难啃的骨头,比亚迪都啃下来了,将来要去美国、欧洲、其他发达国家,肯定也会有更多突破。

现在中国汽车产业变化特别快,像比亚迪这样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在全球市场不断拿成绩的企业,正在逐步改变世界对中国品牌的看法。

以前大家觉得中国品牌就是便宜、低端的代名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咱们的技术、服务和创新能力。

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品牌,已经在全球成为了新能源车的代表之一。

所以说,这次比亚迪在日本的成功,不只是单一品牌的胜利,更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标志。

比亚迪刘学亮谈第三次出海,经历转变,中国品牌再向上-有驾

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销量数字,背后那种从“负数到零,再向上”的心态,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地方。

只有经历了那种从没人信任、没人看好,到一步一步扎根再到被认可的过程,企业才能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不是一天做出来的,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

最后,我觉得中国企业要真正走向世界,一定要学会包容、创新和坚持。

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你愿意深耕,愿意为用户着想,愿意解决本地人的真实问题,哪怕是最难啃的市场也能打开局面。

这种精神,值得所有中国品牌学习。

未来属于那些有技术、有耐心、能坚持做正确事情的企业。

只要咱们中国企业一直保持这种劲头,世界终究会看到我们的力量。

新能源汽车普及也好,为地球降温1度也罢,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把真正好的产品带给每一个需要它的人,让更多人认同中国品牌,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