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客流不足,新线审批卡壳:杭黄高铁怎么办?

杭黄高铁开通已有数年,却始终未能迎来预期的客流。

尽管线路设计时速达250公里,串联起杭州与黄山两大旅游目的地,理论上应是一条热门线路,现实却十分冷清:日均开行动车不足40对,利用率仅65%,远低于国家平行线路建设所要求的80%门槛。

客流量低迷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的问题更为复杂。

日均客流不足,新线审批卡壳:杭黄高铁怎么办?-有驾
图片

为何高铁开通多年仍客流稀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线路走向:杭黄高铁呈“Z”字形绕行建德,导致票价偏高、行程时间拉长,这样的出行体验难以吸引旅客。线路并非最短路径,绕行增加了成本与时间,无形中劝退了不少潜在乘客。

此外,高铁平行线路审批标准中“利用率需达80%”的要求,也限制了杭黄高铁的发展空间。该政策初衷是确保线路效益最大化,却忽视了旅游线路特有的季节性波动、票价灵活性以及区域协同价值。

实际上,这类线路往往在节假日或旅游旺季才迎来客流高峰,平时则难免冷清。

日均客流不足,新线审批卡壳:杭黄高铁怎么办?-有驾
图片

杭黄高铁的低客流不仅影响自身运营,更直接拖累了新线审批进程。例如,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杭临绩高铁,作为武杭高铁的关键一段,因平行线路客流不达标而审批卡壳,已停滞超过六年。这形成了“老线不热、新线难产”的僵局。

可以说,一条冷线卡住了区域发展的动脉。杭黄高铁本应促进浙皖两地经济互联,加强都市圈协同,但目前其实际效益远低于预期,甚至对周边发展形成制约。

运营亏损也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若将每年亏损的资金用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或可产生更大效益。同时,由于杭临绩高铁迟迟未能开工,临安等地的产业外流风险也在上升。杭黄高铁的困境,已不仅是交通问题,更关乎区域经济的平衡与发展。

日均客流不足,新线审批卡壳:杭黄高铁怎么办?-有驾
图片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一刀切”的审批标准暴露了机制僵化的问题。一些有潜力的高铁项目因硬性指标无法及时上马,而部分通过优化设计、规避平行线路制约的项目反而得以推进。

面对这一局面,有必要进行系统性反思。高铁项目的审批与运营应更贴合实际,不能仅看利用率等“硬指标”,而需综合考虑区域协同、旅游特性与经济带动作用。像杭黄高铁这类旅游线路,客流存在明显季节性,其价值不应被单一数据所否定。

地方政府也需积极施策,激活冷线潜力。例如浙江尝试通过REITs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推动线路“地铁化”运营,通过提升客流密度(如加密班次、延长运营时间)实现规模效益,也为降低票价、普惠大众提供了操作空间‌。

日均客流不足,新线审批卡壳:杭黄高铁怎么办?-有驾
图片

跨省协作同样关键。浙皖两地可共建“环黄山高铁圈”,通过交通联动与旅游套餐开发,提升线路附加值,实现资源互补与客流共享。

日均客流不足,新线审批卡壳:杭黄高铁怎么办?-有驾
图片

归根结底,杭黄高铁的冷清并非缺乏价值,而是建设与运营思路有待调整。高铁不应仅是交通设施,更应成为促进区域发展、服务民生的重要纽带。唯有以更灵活的政策、更创新的运营,才能推动高铁网络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双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