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奇瑞修车排队,十年瑞虎依然坚固陪我经历山河风雨,反映出中国汽车曾经的初心与品质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这话在朋友圈里流传得挺广的。其实也是挺真实的。前几天我去4S店,排队等保养,一边偷偷瞄着旁边的车,突然意识到,十年前的奇瑞瑞虎,真是陪我走过太多山河风雨了。

我还记得刚买车那会,价格8万出头,算是我那时候能负担得起的梦想之车。当时听说奇瑞量产急先锋,其实不少人还带着调侃:两年生锈,三年锈穿,听说质量不行。我就想,反正自己不追名牌,多花点心思养护,不就行了?结果,十年后,车还能这样,没想到。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十年瑞虎依然坚固陪我经历山河风雨,反映出中国汽车曾经的初心与品质-有驾

我有个同事,开同款瑞虎,他说:你知道吗?我去年翻了下笔记,除了排气管,挺端得住,底盘除了表面一点点锈,几年前我还给底盘喷了防锈油,没想到效果还不错。我当时就想:这个车是不是很耐干,还真不是偶然。前两天我帮朋友看车,有个朋友买了个新奇瑞,说还行,但我每次保养都怕查不出个大毛病。我的感觉,是国产车的质感在升级,只是,问题还没完全解决。

但说起修车难题,真是让人头疼。修到怕,我都不敢下手。看着太坑,修过的多半都不太靠谱。这不,我刚才翻了一下我老车的相册,一张照片里,车上那次被泥水哗啦哗啦喷得一脸泥巴,想着,能熬过来才怪。这车虽然十年,除了底盘外,大部分零件都还挺结实。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比如五菱、长城那些,奇瑞可能在用料上更用心。尤其是底盘部分,配的钢材不是普通铁,那些冲压钢,给一种扎实感。你试想:十年前的国产车,讲究质量的还不少。不是说现在就不行,但我总觉得,现下更新换代,把汽车变成电子产品,似乎偏了。难道说,汽车就应该像手机一样,追求软硬件都得换新?可这真是我想要的汽车吗?

我心里清楚,从供应链到研发流程,早就跟小时候骑毛驴的时代大不同了。那些原本紧密相连的生活细节,今时今日变得漂浮了。汽车,变得像个大电子屏幕,内容堆积,没有关心的做工,只有亮亮的屏幕和花里胡哨的配置。这样算先进吗?又是不是偏离了用得久、耐用的初心?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十年瑞虎依然坚固陪我经历山河风雨,反映出中国汽车曾经的初心与品质-有驾

但人嘛,都是矛盾体。人们喜欢炫酷的配置,喜欢追求科技感。我也不例外。只是每次修车修出新问题,心里那点坚持耐用的信念就要被动摇一把。北方的融雪剂腐蚀得太厉害,虽说车子的底盘是硬挺的钢材,但那层防锈涂层能扛多久?我没细想过,但估计也就是五六年。这点,和我预期中的十年耐久差距挺大。

也许,真要说总结性的话——我还挺怀念那种越用越坚固的国产车。那种车虽说不怎么漂亮,维修也麻烦点,但是耐踩耐干,不怕你老打理。比起现在满车电子大屏没什么用的东西,我更喜欢那种——实在点,好开耐修。

有个疑问,不知道是不是我偏激:难道,现在的换代只为了追潮流吗?比如说,那个修理工跟我说,新车都带个十几万元的电子设备,有的根本用不上,却成为标配。我暗暗笑自己,年纪大了,没再那么易被炫酷吸引。电子化真的是进步么?还是只是在堆砌噱头?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十年瑞虎依然坚固陪我经历山河风雨,反映出中国汽车曾经的初心与品质-有驾

最近,我还听到些说法,像新选的材料太光滑,反而不耐磨。那我还真想问:你想要的,是未来感,还是老夫子追求的实用?毕竟,可靠这件事,最重要的还是那些打磨日久的钢铁。

十年前我那辆瑞虎,某次秋收完后,用来拉玉米,觉得特别有仪式感。车上塞满粮袋,轮胎碾过泥泞,油耗其实不算低——估算下来,百公里油耗大概9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但那样的感觉,真实而纯粹。如今的车,出门就奔电子平台,忽略了那些实在的细节。

我猜猜,可能那时的每一份工艺,都是工匠用心打磨出来的。好像嫌麻烦了,追求快速升级,效率优先,至于耐用性?似乎次要了。有人说:国产车做得越来越好,价格也下来了,但修车那会儿,真心比以前难多了。你观察到没,修车师傅总叹气,说零件不好找,配置虚高繁琐,出个问题真累。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十年瑞虎依然坚固陪我经历山河风雨,反映出中国汽车曾经的初心与品质-有驾

还有个细节,我刚翻了下笔记,发现那些年配的零件零用实惠,质量还能接受。现在配件很多其实质量参差不齐,偶尔遇到假货都觉得像买菜一样麻烦。

唉,也许我这话说出来,太偏激了。毕竟,现在技术进步了,电子化带来了便利。只是,面对一堆堆电子东西,我偶尔会想,这些到底帮我省了多少事?还是只变成了看着酷炫的摆设?

说我的那辆十年前瑞虎,还能勉强用。除了几次更换的胶垫,发动机、变速箱都没怎么折腾。普通车主能做到这点,就已经不错了。只是,未来的耐久车和电子配备,谁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觉得:可靠耐用的车还能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吗?或者说,短期内,电子化其实是伪进步?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十年瑞虎依然坚固陪我经历山河风雨,反映出中国汽车曾经的初心与品质-有驾

(这段留个问号,自己琢磨,总归,车这玩意儿,还是要用心去感受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