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情反转得也太快了!
曾经那个傲视群雄的德国汽车帝国,怎么说塌房就塌房了?
笔者的观察是,当咱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开始发力,把油门踩到底的时候,德国人似乎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哎呀,这世界变化太快了!
你敢信吗?
他们媒体现在搞出那种标题——“我们对中国太仁至义尽,结果被反水了”。
这话听着,是不是特别像武侠小说里被欺负的门派?
好像他们一直对咱们情深义重,谁知咱们转头就成了“武林公敌”。
这逻辑,简直是《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嘴皮子功夫,厉害是真厉害,但事实呢?
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十几年前,那时候,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名字,就是品质的代名词。
你想买辆好车?
德系是首选。
我们只能在后面努力追赶,核心技术就像是锁在保险柜里的宝贝,钥匙不在咱手里。
可就在那会儿,咱们国家亮出了“中国智造2025”这张牌。
这战略,明明白白告诉全世界:高端制造,我们来了,别想着用技术封锁把我们锁死在低端。
德国人当时的反应,简直就是对“后生可畏”这四个字的最好诠释。
他们根本没把这当回事,觉得这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十年内想在汽车核心领域翻天?
不可能!
他们冷眼旁观,甚至带着点嘲弄。
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今,时间已经狠狠扇了那些轻视者的脸。
当看到咱们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跑出“千里马”速度后,他们坐不住了,开始反咬一口,说咱们的战略是对他们“赤裸裸的挑战”。
这种“你爱搭不理,我发迹了你就眼红”的戏码,真的挺让人费解。
德国人这么说,图的是啥?
第一层,是内部矛盾转移。
他们自己搞的“工业4.0”战略,在应对电动化变革时,效果可谓是差强人意,甚至成了个笑话。
为了平息国内的质疑声,把焦点引到外部“威胁”上,这招儿屡试不爽。
这样做,既能迎合某些盟友的心意,又能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一举两得。
第二层,是外部环境的“助攻”。
笔者的经验是,供应链的脆弱性正在被放大。
就说那家荷兰的安世半导体吧,2019年被咱们收购后,投入资源进行技术升级,让这家生产关键微小芯片的企业焕发了生机。
这家伙跟德国汽车业关系匪浅。
结果呢?
在外部势力的鼓动下,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硬生生把这家企业给“截胡”了。
这直接导致德国汽车的某些环节受到制肘。
这笔账,说到底该算在欧盟自身对外部压力的抵抗力不足上,可德国却又把这笔账算到了咱们头上。
一旦国内舆论被这种叙事主导,民众可能就顾不上自家车企转型迟滞、补贴说没就没的窘境了。
这确实是转移焦点的绝妙手法,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德国现在面临的困局,就像是《道德经》里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他们看不清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
咱们看看市场数据,欧洲的汽车市场正在被新能源格局重塑。
现在,每十台电动车里,就有一台来自中国。
这就是硬实力,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如果德国汽车巨头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不肯正视这个现实,那只能是“画地为牢”,眼睁睁看着市场被占据。
德国要想真正稳住阵脚,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他们不该再对外部势力言听计从,对咱们进行无端的指责。
这种做法只会让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尖锐。
我最近试驾了几款国产新能源车,那驾驶体验,那车厢里的氛围,真不是吹嘘。
流线的车身造型,光影变幻间,科技感扑面而来。
按键的阻尼感,屏幕的响应速度,都体现出对细节的极致打磨。
相比之下,那些还在努力适应新时代的德系老牌,总感觉少了一丝灵动,像是被厚重的历史包袱压着,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德国汽车,底子是有的,但如果不能放下身段,正视这场电动化革命,那么,昔日的荣耀,怕是真要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了。
这局,得看他们怎么出招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