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L8 Pro和理想MEGA,这两款车我试驾过,也深度聊过不少车主。它们的设计理念、三电技术、智能化体验,都称得上是国产新能源的“优等生”。可谁能想到,一辆花几十万买来的新车,竟然会被陌生人远程“接管”,连车控权限都丢了?这不是科幻片,而是真实发生在2025年6月的事。
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车主的APP账号被换绑,车辆回到“待激活”状态,四万多积分、两万多度电卡一夜清零。这不是系统卡顿,不是软件BUG,而是实实在在的“数字劫车”。我试驾时还夸它“无感交互很贴心”,现在想想,这“无感”要是被坏人用了,岂不是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今天,我不吹不黑,就带各位车友扒一扒这场“理想暴雷”背后的真相——车还是好车,但安全,才是所有智能的前提。
一、不是车坏了,是“钥匙”被偷了
我们先还原事件。云南曲靖的侯先生,去年4月买了理想L8 Pro,今年6月28日早上打开APP,发现账号被一个陌生号码换绑了。他去交付中心一查,后台显示:有人通过“账号找回”功能,强制更换了绑定手机号。
这就好比你家的智能门锁没坏,但小偷拿着你的身份证、手机号、甚至你的“人脸动态验证”,大摇大摆走进你家,换了锁芯,还把你的家具全搬走了——而你却被关在门外。
理想汽车APP的“账号找回”流程,按理说需要原手机号、实名身份、人脸动态识别三重验证。三重关卡全破,要么是系统漏洞,要么是数据泄露。侯先生坚称自己没泄露信息,那问题就出在“接口暴露”或“内鬼作祟”上。
我试驾理想时,特别喜欢它的无感启动和远程控车:夏天提前开空调,回家自动泊车,确实方便。但便利的背后,是所有权限都系于一个APP账号。一旦这个“数字钥匙”被夺,车就不再是你的了。
更可怕的是,对方不仅能清空你的积分、电卡,还能远程激活车辆开走。虽然目前没有实际被盗开的案例,但技术上完全可行。这已经不是“用户体验问题”,而是公共安全风险。
二、车主权益谁来兜底?理想给的“方案”让人寒心
事情发生后,理想给了侯先生两个选择:
走“车控纠纷程序”,账号能找回,但所有权限清零,损失不赔;
自己联系“盗号者”协商。
这相当于你银行卡被盗刷,银行说:“要不你跟小偷谈谈?”
侯先生选了第二条,结果对方承认“半夜登录发现多了一辆车”,解绑后就失联了。而理想后台查到,这人用侯先生的积分买了9个499元的车载麦克风,还好物流被拦截追回。
最终,理想通过后台强制夺回了控制权。但对“信息如何泄露”“系统是否有漏洞”等问题,只轻描淡写说是‘认证系统故障’,闭口不谈数据安全。
上海的理想MEGA车主王先生也遭遇同样问题:6月29日晚,账号突然失效,登录后发现信息和资产全被清零。他直接在社交平台喊话:“要么是理想有内鬼,要么是接口暴露,车主信息等于裸奔。”
这话听着刺耳,但理儿没错。车联网时代,车企不仅是制造商,更是数据管理者。你收集了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人脸信息,就得负责到底。不能出了事就推给“用户保管不善”。
三、智能车的“双刃剑”:便利与风险并存
我试驾理想L系列时,最打动我的是它的“家庭场景化设计”:冰箱、彩电、大沙发,二排小桌板能放咖啡和笔记本,语音助手响应快得像在屋里装了个Siri。这些细节,确实让长途出行变成享受。
但智能化的背后,是越来越集中的控制权。传统燃油车,钥匙丢了还能用机械锁;而智能电动车,APP就是命门。一旦被攻破,连机械钥匙都救不了你——侯先生试过,车自己重启,显示“待激活”。
这让我想起特斯拉早年也出过类似事件:黑客远程控制车辆,甚至能打开车门。后来特斯拉加强了加密和双因素认证,才逐步稳住口碑。
而理想目前的账号安全机制,是否足够抵御专业攻击?暂无相关数据。但连“账号找回”都能被滥用,说明风控流程存在明显短板。
再看竞品:
蔚来:采用“账号+手机蓝牙钥匙+人脸识别”三重验证,远程操作需二次确认;
小鹏:支持“安全模式”,异常登录会触发警报并锁定车辆;
比亚迪:虽然智能化稍弱,但车机系统相对封闭,攻击面小。
相比之下,理想的“全栈自研”虽然体验流畅,但安全冗余设计似乎没跟上功能迭代的速度。
四、消费者该不该为“技术试错”买单?
事件发酵后,网上吵翻了天。有车友说:“新能源就是不安全,联网等于把命交给车企。”也有老铁认为:“用国外芯片才有问题,国产车得用国产芯。”
这些观点都有情绪成分。但核心问题很现实:我们花钱买车,买的是出行工具,不是数据实验品。
理想作为年销超30万辆的新势力,理应建立更高级别的安全标准。比如:
强制开启双重验证(短信+APP令牌);
异常操作实时推送并需人工确认;
建立“数字资产保险”机制,对积分、电卡等虚拟权益提供赔付保障。
否则,今天丢的是积分,明天会不会是行车数据、家庭住址、甚至自动驾驶权限?
我理解技术迭代快,漏洞难免。但车企的态度决定信任的底线。是坦诚面对、快速修复,还是轻描淡写、让用户自认倒霉?这关乎品牌生死。
五、未来已来,但安全不能“自动驾驶”
这场“盗车门”也给整个行业敲了警钟。随着L2级辅助驾驶普及、车联网渗透率突破60%,车辆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带轮子的智能手机”。
这意味着:
攻击面扩大:黑客可通过APP、车机、充电桩等多个入口入侵;
数据价值飙升:行车轨迹、驾驶习惯、生物信息,都是黑市上的“硬通货”;
责任边界模糊:车被远程控制出事,算车主责任,还是车企责任?
理想这次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用户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
我试驾时总说:“理想把车做成了家。”但现在我想加一句:“家可以智能,但不能没有门锁。”
六、理性消费,从问对问题开始
那么,还能买理想吗?
我的看法是:车本身没问题,但你要清楚它的“软肋”在哪。
如果你看重智能化体验,又常在公共网络登录账号,那建议:
立即开启账号保护(如二次验证);
定期检查绑定设备;
不要随意授权第三方应用;
重要操作(如换绑、转账)尽量在安全网络下进行。
而对于车企,我呼吁:别再把“用户体验”等同于“功能堆砌”。真正的体验,是让用户用得爽,更用得安心。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车友:
你觉得,一辆智能车的安全底线,应该由谁来定义?是技术标准,是法律法规,还是用户的信任?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挑几个问题,下期专门回复。
顺便说个花絮:我上次试驾理想MEGA,特意试了下“离车自动上锁”,结果车自己“思考”了三秒才反应。当时我还笑它“有点呆”,现在想想,这“延迟”或许是种保护——给危险操作,留点缓冲时间。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