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突然杀入造车圈不碰扳手只玩数据京东要改写新能源汽车规则

谁能想到,京东居然也来造车了!10月14号官宣联手宁德时代、广汽集团推“国民好车”,还放话11月9号就亮相——可它既不建工厂,也不招工程师,反而说“不碰扳手只做连接”,这波操作到底藏着啥门道?刘强东敢跨界新能源,真不是一时冲动瞎折腾?

先理清京东这波玩法的核心,它跟特斯拉、比亚迪闷头自建工厂的路子完全不一样,走的是“借船出海”的巧劲。三方分工简直把“各司其职”玩明白了:广汽集团负责整车制造,毕竟人家有成熟的工厂和造车技术,之前推出的A级纯电车型还拿过“性价比之王”的头衔;宁德时代旗下的时代电服提供核心电池,顺带把“巧克力换电方案”也塞了进来;而京东呢,稳稳当起“超级产品经理+渠道总管”,压根不扛重资产的包袱。这种合作模式太聪明了,把制造和电池的硬骨头丢给专业伙伴,自己专啃最擅长的“用户和服务”这块肥肉,既不用承担工厂建设的巨额成本,也不用担心里程碑式的技术攻关风险。

京东敢这么玩,最硬核的底气是手里的“数据金矿”。作为坐拥超6亿活跃用户的平台,它攒了太多跟车相关的消费数据:哪类车载吸尘器卖得火,能猜透用户日常用车场景;充电桩安装的地域分布,能摸透不同地区的补能需求;连年轻人搜“智能座舱”“露营模式”的频率,都能精准捕捉到新的消费偏好。之前搞“国民好车”的调研页面,居然有50万人参与配置投票,直接把“要换电、续航稳、空间够”的需求甩给研发端——这哪是造车,分明是拿着用户需求清单反向定制,精准得像给消费者“量体裁衣”,完全避开了传统车企“拍脑袋定配置”的坑。

更关键的是京东兜里不缺钱!看2025年二季度财报就知道,3567亿的收入同比涨了22.4%,现金流足得很,探索新领域根本不用缩手缩脚。而且它早不是汽车圈的门外汉了:2010年就搞汽车用品频道,2017年成立汽车事业部,后来还跟吉利、奇瑞玩过用户直连制造的反向定制,近3000家自营养车门店连县域市场都覆盖了。现在不过是把“买-用-养”的零售优势平移到造车领域,从卖车、修车往前延伸到了造车环节,整个链路顺得很,一点不像是跨界新手。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藏的“后手”:居然悄悄注册了“京东智能出租车”相关商标!不少人猜,这是要布局自动驾驶出租车啊——以后说不定打开京东APP,既能叫车又能在车里取快递,从购车、用车到出行服务的闭环直接拉满。更实在的是价格优势,宁德时代的换电技术能搞“车电分离”,裸车价可能压到7-8万,京东金融还能做电池租赁,一个月几百块就能用电池,直接把购车门槛砍下来一大截,这不就是精准踩中下沉市场“想开车、少花钱”的需求吗?

这事儿一出来,网友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网友说:“京东这招太高了!不跟车企拼制造,专做自己最擅长的数据和服务,相当于用零售的优势打汽车圈的仗,根本不按常理出牌。”还有网友算了笔账:“要是真能7-8万买裸车,再租电池,比买燃油车还划算,这要是上市我肯定去看看。”也有理性的网友提醒:“想法是好的,但造车不是搭积木,数据准不准、三方协作顺不顺,还得等实车出来才知道。”

其实京东跨界造车,根本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把自己的优势狠狠砸在了新能源赛道的“空白处”。传统车企要么困在制造重资产里,要么摸不准用户真实需求;而京东用数据打通“用户想要”和“车企能造”的通道,再用服务补上“买车后”的环节,相当于给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玩法——不靠工厂靠数据,不靠单打靠协作。

11月9号“国民好车”就要亮相了,不管最后成品怎么样,京东这波操作已经给行业提了个醒:新能源造车不一定非要“重投入”,把自己的核心优势玩到极致,照样能闯出一条路。至于能不能改写规则,咱们等着看实车,但至少现在能确定,刘强东这步棋,下得比想象中更有章法。

刘强东突然杀入造车圈不碰扳手只玩数据京东要改写新能源汽车规则-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