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押错宝了?全球车企纷纷放弃新能源车,为何中国还要大力发展
街头那一排排绿色的车牌,有时候真让人怀疑是不是“全员电动化”模式启动了。可转头看看国外,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很多人就开始琢磨:难道说中国选错方向了吗?
美国今年1月份直接来了个政策“大跳水”,原本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的资金支持说停就停,把没用完的那部分从50亿美元基金里撤出来了。
谁能想到,美国新上市的新车里面,有一半都是电动车,可现在这种操作明显就是在给新能源踩刹车。
欧洲这边也不安分,德国奔驰董事会主席直接把“2025年实现电动车销量占比达到50%”这个目标往后拖到2030年去。
法国今年更是下狠手,把买纯电动汽车的补贴预算从之前的15亿欧元砍到了10亿欧元,新购纯电车型补贴标准也缩水,从4000—7000欧元降成2000—4000欧元。对消费者来说,这点差价够吃好几顿法餐。
其实大家都没彻底甩开新能源,只不过态度上变得谨慎,不少企业两条腿走路,一边投入研发,一边守着传统燃油阵地,比如大众就是典型代表。
回过头看国内,各种扶持措施眼花缭乱,“十四五”期间直接把新能源汽车列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还连续推出来70多项相关政策、100多项行业标准,专项资金堆到超过2000亿元。
数据摆在那里,自从2021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每年的产销增速连着四年都超过30%。到了2024年,全年的产销量干脆突破了1000万辆,仅仅前8个月就卖出去962万台,同比涨幅高达36.7%。
市占率也一路飙升,从2020年的5.4%,到2024已经冲上40.9%,今年前八个月更是刷出45.5%的新高。这速度,说实话,比抢春运火车票还快。
出口成绩同样亮眼,今年前8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卖去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共输出153.2万辆,同比增长竟然跑出了87.3%。
有人以前老担心充电桩数量跟不上,现在基本可以放心,“十四五”阶段,高速公路上的充电桩数量翻了两番还多,全国高速服务区覆盖率做到98.4%。意思很简单,无论你在哪条高速上,总能找到地方充个满格再继续赶路。
截至去年底,中国市场上的充电设备总数来到了1281.8万台,是全球最大的网络规模之一。在这样的基础设施之下,那些所谓“续航焦虑症”,现在确实不太流行了。
动力技术也没闲着,新出的动力电池据称只需五分钟即可完成一次快速补能,续航甚至能够达到500公里。有网友调侃,以后加油站只能靠卖咖啡维生,但实际情况怎么样,还得时间验证一下效果到底如何。
至于为什么非得死磕新能源,其实背后的考量不少。不光关乎国家,也关系民生问题——环保肯定算头号理由,中国作为工业大国,每天二氧化碳冒得比烧烤摊子都凶,所以必须另找办法减排,比如风力发、太阳能这些清洁能源项目搞起来,再配合零排放或低排放特性的新能源汽车,让城市空气质量慢慢恢复一点正常水平。据统计局数据显示,就去年一年,中国自产自销的新能源汽车帮世界减少约5000万吨碳排放。如果照目前趋势,到2030年整个汽车生命周期里的碳足迹将缩减至10.3亿吨左右,这账算下来还是挺值当的。
还有石油依赖问题一直压在脑门顶上,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70%左右,其中交通领域消耗贡献最大,占比超过60%。进口量方面也是数字惊人,仅去年进口石油高达5.6亿吨,而且大多数运输路径绕不开中东或者马六甲海峡,如果哪天遇见国际形势变化,那风险根本不可控。所以自己掌握命脉才是真正硬气,用水、电、风等资源替代掉传统能源,就是为了规避那些可能随时爆雷的不确定因素。据测算,要是真的实现2030年拥有1亿辆新能源,那么每年至少省掉1亿吨石油支出,对于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来说,这笔节约相当于搬掉了一座小山一样轻松自在一些吧?
除了环保和能源安全,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业机会。一辆新能源汽车背后牵扯的是完整长链条,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售后维修,每一步都有岗位需求,据工信部公开的数据,两年前光是这一板块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就接近400万人。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信息,截至去年全国范围内涉及相关业务企业已超2万家,在这里面创造出来300万个直接岗位,加上间接带动效应,又增加200万个位置。这么多人吃饭靠它养活,可别小瞧这份力量,就业稳住才能谈其他发展嘛!
当然挑战不会缺席,无论技术迭代还是产业升级,都需要持续投入。但不得不承认,目前中国抓住机遇之后已经进入领先队伍,当别人犹豫观望的时候,我们反而先跑起来,看谁笑到最后不好说,但至少现阶段这条路线没有白走。从身边人的反馈来看,多数人对于当前使用体验感还是满意为主,即便偶尔碰上一些“小毛病”,解决速度普遍较快,没有出现过严重滞后的状况。如果未来还能保持这种更新换代能力,相信结果不会让大家失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