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第一批M7车主,用了两年后,心里明白一些升级的画面,也能看出来新车型的变化。其实我也经常逛车展、看平台评测,尤其对研发和供应链那块有点硬核的兴趣。这次对比,不得不说新款的几项升级,确实让人觉得买车时多了点底气。
先说底盘悬挂吧。这算是我个人最直观的感受之一。老款M7底盘,虽然说还能接受,可漂漂亮亮挺花哨的,震动控制总差点火候。记得我第一次开新车,绕城高速上遇到点减速带,压上去后,底盘不再稀巴烂,质感提升不少。用了途灵底盘,前悬挂换成了铝合金的双叉臂,还带空气悬挂,变得线条更流畅。问我操控感受?咱都知道,这东西得碰到颠簸比拼,平顺细腻点,人都能感觉得到。其实这是我看了份调查发现,空气悬挂在豪华MPV里算是标配,但好不好用,真要试过才知道。你是不是也曾脑补过,那种轻轻一压,车身像弹簧一样平顺到哪儿去?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有一句朋友当时说:你这车,稳得一批。可能就是这个意思。操控的提升,不只那点悬挂变换。整体的车身刚性也增强了,车身晃动小了不少。你知道吗?调校时不少厂商都喜欢用激烈驾驶测试,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日常捅马路那些瞬间,比如绕个弯或变线。新款悬挂反应更灵敏,甩手速度快了,也省了不少心。
中途想到一句,小跑题一下。你换车时,一直在纠结悬挂能不能应付我这么大岁数还能偶尔飙点速的问题吗?我这两年大概跑了十几回长途,从四川到武汉,再到东北,悬挂都没有明显掉链子。虽然不能说跟豪车的升级比,但给日常带点追求的我,已经差不多够用了。
再转到智驾系统。新车搭载了华为的ADS4.0,硬件提升可以说是一大飞跃。原来我知道,老款那些感知硬件迟早要靠软件补。但昨天跟销售聊了会,他们说:新增的4D毫米波雷达感知更快、范围更准。我一听,挺有信心的。可是想知道,你遇到过自动变道突然卡住或反应慢的情况吗?我那次就碰到一次,差点刮到后车。后续升级软件也没坏处,只是硬件跑得快,自带安全系数高。新车的硬件全硬核,能多点感知,无疑是未来几年用车的底线。
再说空间啊。这块我是真觉得新车提升不少。轴距从2米8多推到3米多,我还记得刚买车那会儿,坐老款第二排,腿部空间已经极限。现在二排腿都能翘起二郎腿了,第三排也宽了点,虽然还是有点中规中矩,但比以前舒服多了。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朋友带娃搭车,小孩在后排扭来扭去急的场景?我就碰到过,空间刚刚好,坐进去就会觉得这车还挺懂我。虽然空间变大了,但在满载或长途行驶时,后备箱容量依旧成短板——满载出门,就像个说明书载着东西,就算拉个行李箱,也觉得闷。
对比下同级,L90啥的,空间都更扎实。之前看过一组数据,L90车长和轴距与新M7差不多,但人家第三排明显宽敞。这让人心里不免琢磨,为什么我觉得这方面还可以再提升?其实供应链那块,制造工艺也是原因之一。用料更精,工艺多细腻,空间里不光硬件,要做得好,设计师和供应链配合得更巧了。
关于用料,我再啰嗦几句。内饰是我比较喜欢的部分。刚开始我还觉得:又是豪华感、软包、皮质这些吹牛话题,不过真用一段时间后,觉得不一样。中控台的糖塑材料,实在太细腻了,摸着就特别舒服。座椅皮的触感明显变好,仿佛用料厂用心了点。有人反应:这车比老款细节再提升了。我看这个说法挺实在。
娱乐系统那块,也是亮点。新车多了两个屏幕:副驾娱乐屏和二排娱乐屏。长途时,孩子看动画或打游戏,瞬间变成迁移焦点,我还能静心喝点水。平常朋友说:这种配置,家庭用车真得讲究。但我不太明白,开发这些屏幕,花费可能不小吧?为什么还冒险希望多做点,考虑家庭的细节升级。
说到动力系统,倒也能聊两句。中高配的电池升级,续航更长,这个我有点体感,大概比老款多跑个十几公里。支持800V快充?听起来不错,但实际用得快充时,压力也不算太大,充个半小时,基本能补满。最让我关注的,是纯电车型的加入。这地区补贴都不多,纯电贵不了多少,但总算成个可选项啦。
这块我还没细想过,纯电未来会否成为主流?市场还在试水,技术还在进步,但油车那几年,还能撑多久啊?或者说,像我刚换的新车,买到手几个月后就得问自己:还是不是那块香饽饽?(这段先按下不表)
至于缺点,最明显应该是它的价格。买车时我心里知道,去年32000的起售价,现在涨到280000,算是些许提高了?其实我自己觉得,贵个3万4万其实可以理解,但价格浮动带来的心理价位差距,挺明显。特别是低配版本,配置也没有大变化,付出这多钱,感觉不太值。
存疑呀:这车的带来的体验,值不值得多花五万?我反复心里算过。你有没有过花了钱反而更在意这种感觉?因为我刚才翻了下朋友的评价,整体都偏向还行吧。也许我太在意空间和悬挂的细节,但这就牵扯到我自己用车的偏好问题啦。
总结一句:这两年,发现买车越久越会关注细节,也会思考,下一辆车,究竟该升级的点在哪里?毕竟,所谓的技术进步和配置提升,最终还是落在我们实际用车的那些小细节上。你们呢?有没有想过,用车到第二、三年,是不是也要为下一步做点打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