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车企的高管们,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的高尔夫和途观生产线,每天眼睁睁看着四千万欧元打水漂,奔驰的CEO奥拉·卡伦尼乌斯更是带着团队满世界找芯片,内部邮件直言,这比2021年的芯片危机还要命。这一切,都源于一场他们当初没当回事的“小插曲”——荷兰政府悍然接管了安世半导体。
就在欧洲工厂因缺芯一片死寂的时候,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广汽的五款新能源车被围得水泄不通,隔壁的欧洲老牌车企展台反倒冷冷清清。一位大众高管看着中国电动车的续航数据,只能摇头苦笑:“早知道中国电车能这么火,当年说什么也得把宁德时代的首座欧洲工厂抢过来,哪轮得到荷兰人拔头筹。”
这番自嘲,道尽了欧洲汽车业如今的尴尬。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怎么就被一家不起眼的功率芯片供应商给卡住了脖子。
一招回到冷战,捅了大篓子
安世半导体,这家总部在荷兰奈梅亨的公司,说白了就是生产汽车“神经末梢”的。从电源管理到引擎控制再到刹车系统,没它车子就是一堆废铁。这家公司的前身是恩智浦的资产,2019年被中国闻泰科技花了36亿美元全资收购。那时候,欧洲对中国资本是欢迎的,无锡工厂的产能迅速飙升,一度占到全球八成以上,年产900亿颗。
大众、奔驰、宝马、沃尔沃这些巨头,全都指着它供货,库存周期短得可怜,通常也就两到四周。谁都没想到,平静被一张泛黄的旧法案打破了。
今年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翻出了1952年冷战时期的《货物可用性法》,直接宣布接管安世。理由冠冕堂皇:防范技术外流,保障供应链安全。荷兰经济事务部的官员对着《华尔街日报》直言不讳,他们就是要拿到否决权,防止关键技术流向中国母公司。
这步棋看似精准,实则捅了马蜂窝。就在前一天,9月29日,美国刚把闻泰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安世自动受限。荷兰一看机会来了,立马动手。安世的中国CEO张学政被阿姆斯特丹法院罢免,99%的股权控制权也丢了。
一记重拳,欧洲车厂集体懵圈
起初,欧洲车企们还挺淡定,觉得这是政府间掰手腕,火烧不到自己身上。甚至有些人还暗自盘算,供应链回流欧洲,岂不是好事?
然而,他们严重低估了中方的反击速度和力度。10月4日,中国商务部直接下令,禁止安世中国工厂的芯片出口,只能在国内用人民币结算着卖。这招太狠了,直接断了欧洲的补给线。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总干事西格丽德·德·弗里斯急了,公开表示零部件短缺已经中断了供应,几天内生产线就得停。
这下,恐慌迅速蔓延。沃尔沃在比利时根特的工厂开始排停工计划,斯特兰蒂斯旗下的标致和菲亚特也跟着遭殃。供应链分析公司Prewave的调查数据更是让人心惊:他们查了107家欧洲龙头企业,其中86%都从安世中国采购。这一下,全乱套了。
荷兰政府也傻眼了,本想护着自家的经济安全,结果直接把整个欧洲的汽车业推到了悬崖边上。安世80%的生产线都在中国,荷兰总部更多是搞设计和封装。接管了总部,却断了产出,这操作属实是自断臂膀。更尴尬的是,10月12日,安世中国反手指责荷兰总部拖欠10亿人民币货款,家丑直接外扬到了德国之声的报道上。
中国汽车趁虚而入,欧洲市场大洗牌
就在欧洲车企为了一颗小小的芯片愁白头的时候,中国汽车品牌正在他们的主场上大杀四方。今年9月,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4%,首次超过韩国,直逼本土车企。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彭博社的数据显示,比亚迪销量同比暴增397%,奇瑞的欧萌达和捷途系列更是疯涨587%。上汽名爵也稳稳增长了76%。为什么这么猛?就两个字:能打。中国车企主攻的插电混动,纯电续航动辄近百公里,价格还比欧洲同类产品低了20%以上。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欧洲街头的中国车越来越多。
比亚迪的SealU插电SUV,单月在欧洲卖出超过1.1万辆,在英法德意西等国,月销都能突破3000台,规模翻了数十倍。这不是偶然,这是实力的体现。早在2018年,宁德时代敲定欧洲首座工厂落户荷兰时,欧洲车企大多还在看戏,觉得中国电池只是个“性价比选项”。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宁德时代就成了全球动力电池的“定海神针”,在欧洲接连布局四座基地,年产能超150GWh。
斯特兰蒂斯集团就是最活生生的例子。前任CEO唐唯实对中国技术若即若离,结果在北美市场因为电池成本太高,销量连跌五个季度,最后黯然离职。继任者上来第一件事,就是火速飞到中国,跟宁德时代敲定了40多亿欧元的合资工厂。
结语
11月1日,在中国商务部宣布部分恢复出口后,第一批救命的芯片车队终于启程。据说这背后是欧盟的奋力斡旋,德国方面更是直言“把中国想得太好了”。但这迟来的“和解”又能弥补什么呢?
大众停产的每一天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奔驰和沃尔沃空荡荡的仓库记录着这次战略误判的代价,而那些堆积在标致工厂里的半成品,更是对“去风险”口号的无情嘲讽。想要重新设计芯片方案?那得等上12到18个月,市场可不会等那么久。
这场由安世引发的芯片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欧洲汽车工业的脆弱和傲慢。他们当初对荷兰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许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或许是对自身工业实力的过度自信。但他们忘了,在全球化的今天,把供应链当成政治筹码,最终只会伤到自己。早知今日中国汽车会如此强势,当初又何必默许那场看似聪明的“豪夺”呢?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丢掉的市场份额,得靠实打实的产品和更谦卑的姿态,才能一点点赢回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