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的长沙工厂最近可算是闹腾了一件大新闻——11月5日,三方联手打造的埃安UT Super 1号车正式下线,这可是京东联合广汽集团和宁德时代,憋了好久的一张大招,今天终于亮相了。这款车被称为“国民好车”,可不仅仅是名字霸气,重点在于它所代表的生产效率和未来市场潜力。
我身边有个朋友刚好是搞车厂的,他提到这事时特别激动,说这埃安UT Super的生产线简直是开挂了,最快53秒就能组装出一辆车,想想都让人觉得咋这么得劲呢。这效率嘛,背后是京东的供应链优势、广汽集团的整车制造能力和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深度整合,三家联手,当然劲头劲大。这就像一个团队,各自分工精准——架桥铺路,造车,拱电池,咱也不问到底谁功劳最大,但有一说一,结果看着挺香。
这就让我想到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京东“国民好车”001号车的拍卖,当时那辆车最终拍到了7819万元的天价,大家都以为这是资本的玩法,可最后好像也没个确凿的交易结果。现在埃安UT Super这款车正式量产下线,总可以算是给之前的事件补了个实锤,说明京东在这条造车路上,是真正下了点肉。
不过话又说回来,你觉得多家大企业开始扎堆造车,是好事还是不太妙?我有点纠结,利弊参半。先说好处吧,比如消费者应该能受益,像埃安UT Super的这种合作方式,目标不就是要让普通人都能买得起质量不错、配置够高的车吗?毕竟谁不喜欢物美价廉。再说市场竞争,这么多科技公司造车拼得你死我活,甭管是京东、广汽还是宁德时代,都得加速拉高技术起点,换个角度这算不算一种逼着大家往前冲的动力?
但坏处也得提提,我朋友说现在造车有点像风口上的猪,资本一窝蜂涌上去,是真的能飞起来的猪,还是掉地上摔得粉身碎骨?讲真,有时候看得挺心惊的,尤其有些企业不是为了创新和改变什么格局,而是为了圈市场圈钱,这就像劣币驱逐良币,搞得市场乱糟糟。如果真是这样,国家是不是该设点门槛,不光看资金,还得掂量掂量资格和安全性?一个产品摊到消费者面前,安全问题才是头一位的,说得再漂亮也不如靠谱实在。
说个题外话哈,看到京东开始卖车,你有没有担心未来会出现一堆“不务正业”的企业?比如某天你打开快手直播,它说自己造出了啥“全民飞行汽车”,或者金龙鱼告诉你它家啥新款新能源厨房车刚发布,这画面都挺魔幻。这个趋势,细想似乎还挺无奈。国内不少企业总给人一种“内卷感”,本来咋咋呼呼动静大,喊得响,结果最后拼死拼活不过是在存量市场里打转,没啥真正改变世界的想法。
邻居老张跟我聊起这事时,说国内科技行业总缺点“情怀”,创新的方向不是为了改变未来,而是为了拼得市场多给点占有率。就比如宁德时代吧,人家搞电池出圈,京东玩平台整合资源,这还算比较有点门路,但那些一窝蜂冲进来的企业,真能给市场带来什么价值?能不能换个思路,别单纯去拼效率,还得掂量掂量,背后是不是有点对社会、对环境的改变?
当然了,这只是咱们的一点小感慨,毕竟事情没那么简单,有人赚钱有人干创新也不是坏事,国家政策和市场机制合力调控,或许能让这车企的热潮跑得更稳当,对吧?好了,这车的事今天就唠到这儿了,你看看你怎么想,是看好还是担心?欢迎一起聊聊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