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宝马集团在2025 M热血嘉年华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
到2027年,M系列一半的车型会是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
这个消息听起来不算炸裂,毕竟现在几乎所有车企都在谈电动化。
但放在宝马M身上,这件事的意义,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为什么?
因为M不是普通宝马,它是宝马的“性能灵魂”。
过去几十年,M系列靠的是高转速发动机、精准转向、后驱漂移这些“老派”乐趣,才在车迷心中站稳脚跟。
现在突然说要一半车型变成电的,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还能叫M吗?
但如果你仔细看宝马最近的动作,就会发现,他们不是在应付政策,也不是为了蹭热点,而是真的在想办法把“驾驶乐趣”这件事,从燃油时代平滑地过渡到电动时代。
先说一个具体例子:全新M3旅行版。
这款车刚刚在中国上市,是宝马M在中国的第一款高性能旅行车。
它用的还是那台被车迷称为“机皇”的S58 3.0T直六双涡轮发动机,530马力,650牛·米,0-100公里加速3.6秒。
底盘加强、四驱系统优化、旅行车实用性拉满,典型的M风格:
性能不妥协,还能装下全家行李。
但与此同时,宝马已经明确,下一代M3会同时推出燃油版和纯电版。
纯电M3计划2027年亮相,燃油版则要等到2028年。
注意,不是“淘汰燃油”,而是“两条腿走路”。
这说明宝马很清楚:现在喜欢M的人,很多还是冲着发动机声浪和机械感来的。
一刀切,只会把老用户推走。
那问题来了:电动车真的能带来驾驶乐趣吗?
很多人觉得电动车就是“傻快”:
一脚电门下去,推背感很强,但开起来没意思。方向盘轻飘飘,重心高,过弯像开船。
这种印象在早期电动车里确实普遍存在。但技术是在进步的。
比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驾驶者之车”,但它的操控已经远超同级别燃油车。
保时捷Taycan更不用说,它几乎重新定义了电动车也能“很好开”。
宝马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
根据目前曝光的信息,纯电M3将基于全新的Neue Klasse(新世代)平台打造,采用双电机甚至四电机布局,预计输出700马力起步。
更关键的是,它会搭载宝马最新的“全景iDrive座舱”和电控底盘系统,通过软件实时调节悬挂、转向、动力分配,让车在弯道中更灵活、更可控。
有人可能会说:
这不就是靠电脑算出来的乐趣吗?
哪有手动换挡、踩离合、听排气声浪来得真实?
这话有一定道理。
但换个角度想,几十年前,M3用的是化油器和手动变速箱;
后来变成电喷、自动变速箱;
再后来有了电子稳定系统、主动差速器。
每一次技术迭代,都有人说“M变了味”。
但事实是,M的性能越来越强,操控越来越精准,只是实现方式变了。
驾驶乐趣的本质,从来不是某种特定技术,而是人与车之间的沟通感。
只要车能准确响应你的意图,让你在弯道中感到自信,在直道上感到畅快,那就是乐趣。
至于动力来自汽油还是电池,其实没那么重要。
宝马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他们在推进电动化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精准”和“速度”的追求。
M部门CEO范梅尔就说过:
“无论何种驱动形式,M对驾驶乐趣的追求永不妥协。”这句话不是公关话术,而是战略定调。
再看市场现实。中国已经是宝马M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2025年前9个月,M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近30%,逆势上扬。
这说明高性能车在中国有真实需求。
但同时,中国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40%,一线城市限牌限行,充电桩越来越普及。如果M只靠燃油车,迟早会遇到增长瓶颈。
所以,电动化对M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但宝马的做法很聪明:
不激进,不冒进,而是用“并行策略”,燃油版继续优化,混动版作为过渡,纯电版稳步推进。
这样既能留住老用户,又能吸引新用户。
有意思的是,宝马在设计上也采取了“统一语言”。无论是纯电iX3,还是未来的纯电M3,甚至2028年的燃油M3,都会采用相似的设计风格。
有人觉得这是“偷懒”,其实是战略考量。
统一设计语言,可以节省研发成本,把资源集中到动力系统、底盘调校、智能化这些真正影响驾驶体验的地方。
而且,消费者其实并不讨厌“长得像”。
大家反感的是“为了不同而不同”的割裂感。
比如有些品牌,燃油车是圆润优雅,电动车就非要搞成太空飞船,结果两边都不讨好。
宝马的做法更务实:外观可以统一,但开起来,每款车都要有自己的性格。
说到性格,M2 C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款被称为“最接近GT赛车”的小钢炮,刚在纽北刷出7分25秒的成绩,成为最速紧凑车。
它用了碳纤维车顶、碳陶刹车、轻量化轮毂,整车减重30公斤。
这种对极致性能的执着,恰恰说明宝马并没有因为要搞电动化,就放弃对燃油性能车的打磨。
换句话说,宝马M的电动化,不是“抛弃过去”,而是“带着过去走向未来”。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比如纯电M3整备质量可能超过2.6吨,如何在这么重的车身下保持M应有的敏捷性,是个技术难题。
宝马的解决方案是靠电控系统和软件算法来“弥补”物理劣势。
这听起来有点玄,但其实就像飞行员靠飞控系统驾驭重型战机一样,只要调校得当,重车也能灵活。
另一个挑战是用户心理。
很多M粉丝是“声浪党”,他们买车不只是为了快,更是为了那种机械共鸣的仪式感。
电动车安静,没有换挡顿挫,没有排气回火,这些“缺点”短期内很难靠技术弥补。
所以宝马短期内不会让纯电车型完全取代燃油车型,而是让它们共存,让用户自己选。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宝马M的转型,其实反映了整个汽车工业的变迁逻辑:
技术在变,但核心价值不变。
就像手机从按键变成触屏,核心还是“沟通”;
相机从胶卷变成数码,核心还是“记录”。
汽车从燃油变成电动,核心依然是“移动”和“驾驶”。
宝马M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把电动化当成一场必须赢的竞赛,而是当成一次必须完成的进化。不喊口号,不画大饼,而是用实打实的产品说话。
M3旅行版还在用六缸机,下一代M3却已经规划好纯电版本,这种“既尊重传统,又拥抱变化”的态度,反而更容易赢得信任。
最后说点实在的。如果你现在想买一台M,完全不用担心“买完就过时”。因为宝马明确说了,燃油M还会继续存在,甚至可能加入48V轻混来提升效率。
而如果你对电动车感兴趣,又想要M的性能,那么2027年之后,你会有真正的选择。
这其实才是成熟企业的做法:不制造焦虑,不逼用户站队,而是提供多样化的选项,让市场自己决定方向。
回到开头那句话:到2027年,M系列一半车型是新能源。这听起来是个数字目标,但背后是一整套产品策略、技术储备和用户洞察。
宝马没有因为电动化浪潮就慌了手脚,也没有因为情怀就固步自封。
它在走一条更难但更稳的路,既要守住M的灵魂,又要让它在新时代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无论你喜欢发动机的轰鸣,还是享受电门的顺滑,未来几年,你都能在M系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台车。
而对整个行业来说,宝马M的路径或许提供了一个样本:
转型不必激进,进化可以温和,只要初心不变,技术只是工具。
驾驶乐趣,从来不是某种能源的专利,而是工程师对人与机器关系的理解。
宝马M正在证明,即使没有排气声浪,一辆车依然可以让人热血沸腾。
而这,或许才是电动化时代最值得期待的部分。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