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英国骏特商务咨询公司发布了一组数据:2025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28国纯电车销量达7231辆,而特斯拉仅7165辆。
这是中国车企首次在欧洲市场超越特斯拉。
咨询师费利佩·穆尼奥斯对此评价:“差距虽小,象征意义巨大,欧洲汽车市场的权力天平开始倾斜。 ”
当特斯拉车主还在超级充电站排队半小时时,比亚迪车主已实现“咖啡未凉,续航满格”。
2025年推出的兆瓦级超快充技术,以10C充电倍率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比特斯拉V4超充效率提升45%。
这项被外媒称为“充电界闪电侠”的技术,直接击穿了欧洲用户的里程焦虑。
更致命的是,比亚迪将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
在德国高速公路实测中,其自动变道成功率超过98%,而特斯拉FSD系统不仅欧洲本土化迟缓,选装价格还高出3倍。
研发投入的差距加剧了技术代差: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142亿元,特斯拉却同比下降30%。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45.3%关税的政策,曾被视作“中国车登陆欧洲的死刑判决书”。
比亚迪的破局之道简单粗暴:把工厂建到欧洲腹地。
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厂的投产,让比亚迪在欧洲的交付周期缩短30%,并彻底规避关税成本。
更精妙的是产品定位策略:
在法国主推30万级的腾势N9,成为中产家庭新宠;在意大利力推3.5米长的海豚Mini,单月订单破5000辆;
仰望U7则以百万售价攻入富豪圈层,欧洲订单量破万。
这种“高溢价打法”让比亚迪在欧洲单车利润提升25%-30%,而特斯拉却因频繁降价导致毛利率缩水至17.2%。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社交平台点赞比亚迪元PLUS的视频引发热议——这款车用外放电功能支持了新加坡独立日庆典的露天影院。
但比亚迪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市场:5万级的海鸥横扫东南亚,泰国市占率超40%;
家庭刚需:宋PLUS DM-i在巴西单月销量破万,价格比当地燃油车还低15%;
豪华破局:仰望U7在德国试驾会上,以“原地掉头”技术让宝马工程师目瞪口呆。
这种全价位覆盖的策略,让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纯电销量达41.64万辆,比特斯拉多出近8万辆。
当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上用12分钟畅谈Robotaxi和特斯拉餐厅时,投资者愤怒了,因为同期特斯拉汽车业务营收暴跌16%,Model S/X产量骤降45%。
更严重的危机来自市场反噬:
马斯克公开支持右翼政党、主导联邦裁员等行为,使特斯拉在欧美被贴上“有毒品牌”标签。
2025年4月,特斯拉在欧洲销量同比暴跌49%,德国市场跌幅高达45.9%。
政策红利也在消失:美国取消7500美元电动车税收抵免,特斯拉赖以生存的碳排放积分收入从8.9亿美元腰斩至4.39亿美元。
瑞银拆解比亚迪海豹的报告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同级别车型制造成本比特斯拉Model 3低15%。
这源于比亚迪对产业链的绝对掌控:
弗迪电池自供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比宁德时代低10%;
比亚迪半导体量产IGBT芯片,摆脱英飞凌卡脖子;
甚至自建全球最大汽车滚装船队,单船运载7000辆车,物流成本降低20%。
当特斯拉因中美关税导致供应链成本飙升15%时,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已成碾压级优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