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酷炫的科技,也该为生命让路。
成都天府大道上的那场大火,烧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最不堪的真相。
10月13日凌晨,一辆电动汽车失控碰撞后,迅速起火。路人奋力营救,却在锁死的车门前没招。
脚踹、肘击、寻找工具——所有的努力在冰冷的钢化玻璃面前都是徒劳。
最终,火焰吞噬一切,包括生命。
品牌方的回应称:“碰撞信号应触发整车解锁”。
一个“应”字,将责任推给了系统故障,却回避了最核心的问题:为啥关乎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此脆弱?
林志颖比较幸运,那场特斯拉事故,虽然同样是车祸后车门无法打开,但幸得路人相救,才逃过一劫。
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警告:这不是偶然,这是电动汽车的结构性安全隐患。
类似的悲剧,在不同品牌、不同车型上,反复上演。
电动汽车一旦发生严重碰撞,高压系统断电保护导致全车闭锁,本应是安全设计的部分,却成为致命陷阱。
“高科技=高安全”?这个等式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正在崩塌。
行业内有句玩笑话:“现在的智能电车,出事故时能不能逃命,全看电脑心情。”
玩笑背后是残酷现实——
当传统车辆还能通过机械结构打开至少一扇车门时,过度电子化的电车,却可能彻底封死所有逃生通道。
2022年,某品牌车辆发生轻微追尾,全车断电锁死,四位乘客被困车内半小时。
事后厂家解释:“碰撞传感器过于敏感。”好一个“敏感”——生死关头,技术竟然比人还“娇气”。
某新势力车主在车友群吐槽:“买车时销售吹嘘‘全车电子控制’,出事时才明白,原来连逃命都要经过电脑批准。”
这条黑色幽默的吐槽,收获数百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救命的功能变成“看运气”的抽奖,这是技术的进步还是安全的退步?
更令人担忧的是,整个行业似乎尚未真正重视这个问题。
车企们热衷于宣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超长续航,却对最基本的安全冗余轻描淡写。
某车企工程师私下透露:“现在行业都在卷智能配置,机械备份被认为‘落后’、‘不酷’。”
在某些产品经理眼中,车主的生命不如一个炫酷的卖点重要。
该重新思考汽车安全的底层逻辑了。
第一,安全不能完全交给电子系统。
必须为关键的安全功能(如车门解锁)设计独立的机械备份,确保在完全断电的情况下依然有效。
理想汽车最近在新车型上保留了机械门把手,这个“返祖设计”值得点赞。毕竟,在生死面前,什么科技感都是浮云。
第二,安全标准需要与时俱进。
现有的碰撞安全标准是基于传统燃油车制定的,对于电动汽车的特殊风险,需要有更具针对性的测试和要求。
网友建议:“应该增加‘碰撞后车门必须能正常开启’的必考项目,否则一票否决。”这个建议,车企们敢接招吗?
第三,安全应该优先于智能。
在车辆设计中,生命安全必须是最高优先级,任何智能功能都不能以牺牲基本安全为代价。
“科技以人为本”不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是刻进骨子里的准则。
那几位年轻人的善良不应该被辜负,逝去的生命更不应该被遗忘。
技术的本质是服务生命,而非考验生命。当一扇车门决定生死,这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良心问题。
在我们奔向电动化未来的道路上,请别把最基本的安全遗忘在起点。因为再辉煌的科技成就,都不值得用生命去交换。
最好的智能,是让你活着;
最酷的科技,是保你平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