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上海上线了新能源汽车火灾风险智慧监测系统,说实话,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顺应了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潮流。
以前我们都说新能源是未来,电动车满大街跑,这几年上海已经有180多万辆新能源车挂专用号牌了,这数量真不是闹着玩的。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家都关心的安全问题,尤其是电动车最怕的就是电池自燃,一烧起来那速度比普通汽油车还快,消防队员都得费劲劲儿。
所以,上海这次搞了个“智慧监测系统”,其实就是给所有新能源车都戴上一顶“安全帽”,让消防部门能实时知道这些车的状况,这倒是挺有新意的。
这套系统说白了,就是通过后台数据实时监测,把每辆车的状态都盯得死死的,如果有哪辆车出现了高风险,比如电池温度异常,或者有点类似“预热失控”的苗头,系统立马就能报警,消防队员就可以提前干预。
这其实比以前那种靠人眼观察靠谱多了,因为好多时候电动车起火不是一下子蹦出来的,有时候是慢慢升温,甚至停在地下车库没人注意,到冒烟了都没人发现。
如果有系统提前“嘀嘀嘀”给你报警,那就是抢了个时间差,消防人员能早一步反应,损失肯定能降下来。
有意思的是,这个系统不是随便装的,而是跟整车生产企业的数据打通了,也就是说每辆车从出厂就有一堆传感器,原来这些数据都是厂家在用,现在直接对接到上海市消防那儿,所有挂上海新能源专用号牌的车都在监控范围,这覆盖面其实挺大的。
只要你在上海开新能源,基本都在数据库里。
这里头涉及到的数据种类也挺多,包括车辆品牌、能源类型、电池类型、电池实时参数,甚至车的位置都能查出来。
只要系统检测到有风险,消防部门甚至能直接联系车主,让你把车挪走或者直接用挪车器搬到安全地带,这效率比以前靠人通知高太多了。
现在的新能源车,尤其是以锂电池为动力源的那些,电池组电量大,管理系统复杂。
大家都知道,电池最怕“热失控”,就是电池温度一旦没控制好,很可能就会自燃,尤其是充电、暴晒或者受撞击的时候。
以前一些重大活动,比如展览会、比赛什么的,为了安全,新能源车都不能进地下车库,怕一辆车起火带来连锁反应。
可现在有了这个系统,消防部门可以“无感”管控,就是不用大张旗鼓地拉警戒线,把每辆车都当危险品,而是精准地盯着那些真实有隐患的车,把措施做到位了,场馆也能正常用,大家停车也方便了。
从技术层面,这个系统实际就是在原有的汽车数据采集和监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跟消防部门联合开发出来的。
这种合作挺有意义的,厂家懂车,消防懂救火,两边一结合,数据模型就能做得很精细。
比如他们搞了几个功能模块,一个是“预警与热失控监测”,一个是“重点场所监测”,还有个“火灾信息上报”。
前两个都是实时盯着车辆的状态,尤其是重大活动、商场、充电站、地下车库那种车辆密集的地方,设个“电子围栏”,车一进来就开始监控,哪辆车有异常,系统马上弹窗报警,消防队员能用防火罩、防火隔板先隔离,然后再灭火。
这种防范手段比以前纯靠人巡逻要智能太多了。
再比如“火灾信息上报”这个功能,实用性也很强,消防部门处理完火灾可以随手把相关信息填进平台,包括车牌号、事故地点、时间、原因等等,这样一来,数据都沉淀下来,后续分析也方便。
比如哪个品牌、哪种电池类型出问题多,事故发生在哪些区域比较集中,哪个时间段风险高,这些数据一分析,后面的决策就有针对性了。
不只是为了统计,而是能反过来指导厂家改进技术,消防部门调整应急方案。
这套系统在今年的几个大展会上已经做了测试,比如“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效果还是不错的。
以后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种超大型活动,只要有新能源车进场,消防部门心里就有底了。
其实,这就是消防安全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让传统的“人盯人”变成“数据盯车”,不仅速度快,还能节省人力资源。
当然,这种做法不光能用在重大活动,未来还可以推广到大型充电站、商场、社区这些车辆集中的地方。
你想想,一个小区地下停车场,几十辆新能源车排着队,过去如果真出事,物业根本来不及反应,现在有系统能提前报警,消防队员能第一时间到场,事故隐患就能降不少。
而且,这套系统还能和城市管理结合起来,比如和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其他系统打通,形成更大的数据网络,实时监控、实时调度,这就是现代城市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其实说白了,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未来会越来越多,但只要是新技术,总会有新的风险。
比如锂电池虽然环保、能量密度高,但也有“热失控”隐患。
以前大家关注的是油车着火,现在越来越多的“小电动车”起火,新闻也不时见到。
尤其是那些便宜的电池、改装过的电池,或者车主充电不规范、把车停在杂物旁边,风险其实很大。
上海这次直接用数据模型给所有车做“体检”,实时监控,属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就像医院搞健康档案一样,车的“健康状况”一目了然,哪里有毛病,提前干预,这比“亡羊补牢”强多了。
还有一点我觉得挺重要,就是这种“精准管控”能让车主的停车体验也变好。
以前一到重大活动,新能源车主就头疼,地下车库进不去,场馆附近也不让停车,搞得大家都不方便。
其实大多数新能源车没什么事,真正起火的概率还是低的,但为了安全只能“一刀切”。
现在有了这个系统,能精准识别高风险车辆,普通车主可以正常停车。
这种“无感管控”其实是对新能源车主的友好,也是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说到底,数字化消防安全管理是大趋势。
未来不仅是新能源车,像共享单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这些,凡是用电池的,都可以接入类似的监测系统。
有了数据,风险就有数可查,有预警,处置就有速度。
这种思路其实就是“用数据说话”,不再靠经验和猜测,信息化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
当然,系统再牛,车主自己也不能掉以轻心。
比如在停车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远离杂物,不要把车停在垃圾堆旁边,尤其是地下车库,空气流通差,万一有点小火星,容易蔓延。
还有雨天行驶,尽量避免涉水,电池进水就是隐患。
充电的时候,也建议大家用慢充,别贪快,急速充电容易导致电池温度升高,长期下来其实会缩短电池寿命,也增加自燃风险。
再说了,充电桩的安全也得注意,最好选正规的,有保障的充电地点。
其实,随着新能源车的大规模普及,大家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也在提高。
过去几年,电动车自燃的新闻也不少,特别是高温暴晒、充电不规范、车辆老化、甚至碰撞,都可能引发火灾。
上海这次搞的系统,一方面是给消防部门配把“利剑”,另一方面也是给车主和市民吃颗“定心丸”。
只要你车子有异常,平台就能第一时间预警,大家也不用整天担心自己的车会不会“突然爆炸”。
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不仅提高了应急处置速度,也让城市生活更安全、更智能。
如果从长远看,这种模式未来肯定会推广到全国其他城市。
特别是那些新能源车保有量大的地方,比如北京、深圳、广州,甚至二线城市,随着充电设施的完善和车主数量的增加,安全管理难度也会越来越高。
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安全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甚至以后可以跟保险公司对接,你车子如果长期处于高风险状态,保险费可以调整,反过来督促车主养成良好习惯。
这就是科技和管理结合的力量。
总的来说,上海这套新能源汽车火灾风险智慧监测系统,不只是解决了火灾应急的问题,更是为城市数字化管理树立了一个标杆。
消防部门能“掌握先机”,车主停车更安心,整个城市的安全底线也提高了。
只要大家都能用好这个系统,养成良好用车习惯,未来新能源车的安全隐患肯定会越来越小。
科技改变生活,这就是现实版的“智慧城市”在我们身边落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