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普遍视为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拐点之年,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智能驾驶正从‘可用’迈向‘好用’的新阶段。
东吴证券近期发布的《2025年主流车企城市NOA试驾报告》通过对上海地区10家主流车企的深度与集中路测,全面评估了当前城市NOA(Navigation on Autopilot)的实际表现,揭示了行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塑。
本次测评涵盖了小鹏、尊界(华为)、理想、蔚来、小米、腾势、魏牌蓝山、极氪、特斯拉、上汽奥迪共10款车型,采用了大样本集中路测与小样本深度路测相结合的方式。
前者在固定路线(约7公里)上由多人参与测试,样本丰富但驾驶员不统一;后者则由同一安全员在相似路线进行长时间体验,确保主观评价一致性,更具深度洞察力。
核心结果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各大车企的智驾能力相较第一季度已有显著提升,整体差距正在缩小。
第一梯队依然由小鹏、华为(尊界)、理想稳居,三者均已实现全场景NOA,并在细节体验、舒适性与逻辑推理能力上持续优化。
小鹏凭借自研图灵芯片实现本地算力高达2250 TOPS,率先实现VLA(视觉-语言-行动)大模型车端部署,结合AI鹰眼视频流感知融合技术,使决策更连贯流畅。
华为ADS 4.0搭载全新的WEWA架构,实现全模态感知(视觉、触觉、听觉),并在云端引入“世界引擎”强化学习机制,提升了复杂场景下的泛化能力与驾驶舒适度。
理想则通过OTA 8.0.1正式上线VLA架构,具备常识理解与逻辑推理能力,语音控车功能落地,COT(Chain-of-Thought)模型增强了可解释性,深度路测接管次数从11次降至4次,进步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蔚来与小米作为第二梯队代表,已快速追赶至“类第一梯队”水平。
蔚来ES8搭载自研NWM(NIO World Model)世界模型,运行于自研NX9031芯片之上,实现了高速、城区、停车场的全域智能驾驶统一框架,在修路、环岛等复杂场景中展现出超预期表现。
小米YU7通过1000万Clips端到端训练+VLM版本升级,绕行成功率提升67%,路口通过率提升23%,在博弈、超车等动态交互场景中表现亮眼。
从硬件配置来看,除小鹏P7和特斯拉Model 3采用纯视觉方案外,其余8款车型均配备激光雷达,体现出行业对多传感器融合的主流共识。
在智驾芯片方面,小鹏、华为、蔚来已实现自研芯片上车,标志着国产车企在底层技术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算法层面,除腾势(采用Momenta方案)、魏牌蓝山(元戎启行方案)外,其余均为车企自研,反映出新势力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高度投入和技术自信。
大样本集中路测数据显示,尊界S800以平均接管次数0.60次位居最低,整体表现接近满分,尤其在平稳性(4.64分)和环岛、掉头等复杂场景中表现出色。
小鹏(1.51次)、理想(1.47次)紧随其后,整体体验优秀。
蔚来(2.03次)、小米(1.94次)处于第二梯队,表现稳定。
而特斯拉FSD V13.2在上海路况下表现欠佳,平均接管达5.73次,总体评分为2.05分,暴露出其在中国本土化适配方面的短板,尤其是在车道识别与路口判断上存在明显不足。
极氪与奥迪分别以4.16次和3.75次接管次数位列末端,主要受限于掉头与环岛场景的通行能力。
小样本深度路测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趋势。
小鹏仅需2次接管,较年初大幅改善;理想从11次降至4次,进步最大;蔚来、小米、腾势、魏牌蓝山均维持在4-5次区间,表明其系统稳定性已趋于成熟。
而极氪高达18次接管,反映出其在避让行人、加塞、红绿灯识别等场景中仍存在较多干预需求。
总体而言,2025年智能驾驶进入“能力收敛期”,头部企业技术壁垒逐步显现,同时第二梯队加速追赶,竞争日趋激烈。
未来半年各厂商预计将密集推送OTA更新,整体体验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报告也提示风险:若全球AI技术创新放缓或国内L3级自动驾驶渗透率不及预期,行业发展或将面临挑战。
可以预见,未来三年将是智能驾驶从“功能实现”走向“体验致胜”的关键窗口期,谁能真正实现安全、舒适、高效的全场景智能出行,谁就将在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导地位。
本文由【报告派】研读,输出观点仅作为行业分析!
原文标题:2025-09-25-东吴证券-东吴证券-汽车行业:2025年主流车企城市NOA试驾报告,9月上海篇
发布时间:2025年
报告出品方:东吴证券
文档页数:41页
以上截图为原文节选内容,输出观点仅作为行业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
精品报告来源:报告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