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做扫地机器人的企业宣称要造出超越布加迪的电动车时,我们该为其勇气鼓掌,还是该质疑其不切实际?8月28日,追觅科技宣布进军汽车制造领域,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这一消息在业界引发轩然大波。科技企业跨界造车已不新鲜,但如此高举高打的定位却着实令人意外。
追觅科技造车的野心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这家以智能清洁设备起家的企业,拥有6379件全球专利申请和3155件授权专利,在高速数码电机、AI算法等领域的积累为其造车提供了技术底气。创始人俞浩"要么不做,要么做世界第一"的极致理念,更是直接体现在了这次跨界计划中。追觅瞄准的是超豪华电动车市场这一蓝海,传统豪华品牌电动化缓慢,而新兴电动车企又多聚焦大众市场,这给了追觅战略空间。
根据规划,追觅首款超豪华电动车将在2027年亮相,搭载自主研发的超高速马达技术,并强调AI智能交互体验。与传统超豪华车不同,追觅希望打造"有生命力的智能终端",通过AI系统学习用户习惯、情绪甚至场景,实现车辆与人的深度互动。这种差异化定位展现了追觅对未来的独特思考——不仅要性能媲美布加迪,更要智能化超越特斯拉。
消息一出,舆论场迅速分化。支持者认为这正是中国品牌向上突破的契机,质疑者则指出造车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需要庞大的资金链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有网友调侃:"从扫地到扫马路,这跨度有点大";也有人期待:"如果真能做到,那将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骄傲"。业内专家则指出,超豪华车市场容量有限,投入产出比需要谨慎考量。
回看科技企业造车史,苹果造车项目历经十年最终放弃,小米汽车则选择从中高端市场切入。追觅直接对标布加迪的定位,在战略上更为激进。但追觅也有其优势,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覆盖、6000家线下渠道及3000万用户基础,为其汽车业务的国际化提供了可能。在中国汽车行业淘汰赛愈演愈烈的当下,追觅选择"不卷国内卷出海"的策略也显示出差异化思维。
这一豪赌的结局如何,2027年才能见分晓。但无论如何,追觅造车事件已经引发了对科技企业边界、品牌向上路径的深层思考。当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跟随,开始勇于定义未来时,这种野心本身就值得尊重。问题在于,从技术积累到品牌溢价,从产品定义到用户体验,追觅需要跨越的何止是一个布加迪?在掌声与质疑声中,追觅的造车之路才刚刚开始,而其成败或将为中国科技企业的跨界尝试提供重要参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