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保时捷的股价又下滑了1.2%,距离2022年的最高点已经掉了整整40%。
看着这个数字,真是不敢相信,这曾经是许多中产新贵心中的奋斗目标、梦寐以求的“豪车”。
以前一说到豪华车,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它,但现在呢,早就不复当年的光彩了。
实打实的暴跌
先给你看看这组硬核数据,绝对没有一丝虚假。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北京某保时捷展厅显得格外冷清,整个季度里,保时捷在中国只售出了9471辆车,和去年同期比跌了42%,这个数字还不到2021年最高峰的四分之一呢。
你得知道,巅峰时期中国市场占保时捷全球销量的比例还达30%,现在这个比重已经掉到13.25%了。
主要车型的情况更是不好看:卡宴的销量一下子腰斩,Macan连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那辆电动车Taycan降价10万,也没能挽回销量的颓势。
关于裁员30%和赔偿按N+6执行的问题,保时捷做出了回应!此前销量出现下滑,还曾传出经销商“逼宫”的消息。
其实,这个低迷的趋势早已持续多年了,早在2022年销量就开始下滑,到了2024年,直接掉到5.69万辆,比2021年的高峰少了将近40%,中国市场也从第一大市场掉到了第三名。
到了2025年上半年,利润直接崩盘得更厉害了。财报上写着,营业收入只有181.6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少了6.7%。
营业利润只剩下10.1亿欧元,几乎跌去了七成,利润率从15.4%一下子掉到了5.5%。要知道,就算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保时捷的利润率都没有跌过两位数,要算的话,这次的亏损恐怕得超过400亿了。
为了控制亏损,保时捷在5月21日的股东大会上宣布裁掉3900个职位,计划到2029年逐步落实这项措施,同时还推迟了电动平台的研发项目,能节省下来的资金就有50亿欧元之多,确实是个大数目。
曾经风光无限、最赚钱的豪车品牌,现在只能靠裁员来节省开支了。
被国产豪车“平替”
保时捷的衰败离不开国产新兴力量的冲击,归根结底就是消费者一算账:花一半的钱,反而买到了更棒的车型。
小米SU7Ultra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的零到一百百公里加速只用了1.98秒,比保时捷Taycan Turbo还要快,三电机系统能输出1548匹马力,内里还用上了碳纤维材料,售价仅仅52.99万。
Taycan Turbo的售价高达九十多万,可性能方面却比不过人家,2024年前三季度,Taycan在全球的交付量只有1.4万辆,比去年同期少了一半,在国内市场更是卖得不怎么样。
因为利润和股价双双走低,保时捷暂时搁置了电动化转型的步伐。
不只是小米,比亚迪仰望U7更敢拼。62.8万的起售价,直接对标保时捷Taycan Turbo,但价格只剩下它的三分之二,而且还配备了1300匹马力,零到百公里只需2.9秒。
华为和江淮联合打造的尊界S800,车载系统一开就能秒开启虚拟演唱会,底盘每秒扫描路况快到每秒1000次,比特斯拉还快了整整三倍。
有销售透露,原本想要买Macan的客户,大概有四成左右转而去买小米SU7或者问界M9了。
有个车主就话里有话:“加速还差不多,不过小米能接入家里的智能设备,自动驾驶比保时捷还顺溜,何必多花那么多钱呢?”
除了这几款之外,极氪001FR等车型在五十万以上的市场里也迅速赢得了一席之地,直接对保时捷的市场份额造成了冲击。
电动化犹豫,智能化落后
国产车拼得那叫一个火热,反倒保时捷自己就出了点差错,麻烦主要还是在电动化转型这块儿出了问题。
保时捷早就宣布要搞电动化,2021年还说到2030年纯电车型要占到80%,可到2025年又改口说“根据情况灵活调整”,电动平台的研发甚至直接推迟到2032年。
原先打算推出的旗舰新SUV K1,起初打算全电动的,现在也变成先推燃油和插混版本了。到了2024年,电动车(包括混动)只占交付总量的38.5%,还不到一半呢。
更让人头疼的是智能方面跟不上,保时捷的车机里还留了不少实体按键,操作起来不如华为鸿蒙系统那么顺畅,而自动驾驶也只停留在L2+级别。
要说蔚来、极氪早就搭载了激光雷达,城市NOA功能搞定得妥妥的,甚至还能应付晚高峰的堵车状态。有数据显示,外资品牌的智能化硬件水平比咱们国产的领先品牌还落后了1.5个技术代际呢。
保时捷的CEO奥博穆也坦言过:“技术理想主义遇上了商业现实的冰山。”他们一方面想维持燃油车的盈利,另一方面又盯着电动车的市场,结果两头都没占到便宜。
不爱“Logo税”,只认实用性
十年前买保时捷,更多是觉得它代表身份,车标比纯粹的性能更关键。
如今情况可不一样啦,2025年的调研显示,买30万以上的车里,有近一半的消费者(47%)最在意的是“智能座舱的体验”,而关注“品牌历史”的只占18%。
年轻人觉得,保时捷那套“德国工艺”讲究,比起车机能和手机联动的实用性,似乎不那么吸引人了。
信息来源:保时捷销量接连下滑,中国市场“失守”
而且眼下经济形势变了,很多中产阶层更在意性价比,不愿意为了品牌溢价多花钱。
麦肯锡的报告也指出,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车的理解在发生变化,除了注重工艺质量之外,还更看重数字互动、互联功能以及辅助驾驶这些技术配置。
保时捷依旧坚持“不降价”的姿态,在国产车企“技术普惠”策略的冲击下,自然没人愿意买单。
不过,倒是也有个别例外,北美市场在2025年前的前三个季度居然还上涨了37%,911的等候时间长得足有12个月。
只能说,中国市场变化得太快,保时捷没能赶上这个节奏。
暂缓电动化,还不愿低头合作
如今保时捷试了不少招,但效果嘛,说不好呀。
他们先决定暂缓全面电动化,优先推广燃油车,打算把Panamera和Cayenne的燃油版本延续到2030年代,还打算推出插电混合的新SUV。
不过说到中国市场,早就走上了纯电的路,新能源的占比都突破了40%,这个决定是不是会错失良机呀?
接着,就是裁员减支这个措施,裁掉3900人确实能省不少开销,可要是研发速度受影响,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国内车企大概18个月左右就推新一代,保时捷还拿着7年一换的老办法,那速度真跟不上节奏。
有人还建议保时捷学习BBA,增强本土化合作,比如引进华为的智驾系统。
现在奥迪都和华为合作装辅助驾驶功能了,宝马也和阿里联手搞智能座舱,还和鸿蒙合作搞互联。
不过,那些挺自傲的德国车企不一定愿意妥协,要是没搞定智能化的问题,就算燃油车卖得火,也终究会被抛在后头。
结语
保时捷股价的下跌不过是个别现象,资本市场表现得很明确:对它的未来持不乐观的态度。
保时捷遇到的难题,实际上是整个传统豪车行业的缩影。随着小米、华为凭借“技术平权”打破品牌壁垒,消费者也开始从只看Logo变成关注产品的性能,这意味着百年豪车的那套规则正在被重新定义。
到了2024年,豪华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占比也就7.4%,过去哪些优势啊,似乎正一点点地被蚕食掉。
以后想买高端车,您会偏向保时捷那种老牌豪华品牌,还是更倾向于小米、华为这类新兴的国产力量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