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专利围猎。近日,诺基亚将吉利旗下极氪、领克、路特斯、Smart四大品牌在欧洲的32家子公司诉至当地法院,指控其车辆未经授权使用蜂窝通信技术。这一动作与当年诺基亚狙击OPPO、vivo等中国手机企业的策略如出一辙,而此次目标直指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上升通道。
数据显示,2024年吉利海外销量同比激增53%至40.4万辆,其中领克品牌以超4万欧元的高单价成为欧洲最畅销中国品牌。诺基亚选择此时发难,意图在吉利欧洲业务爬坡期通过专利禁令施压。若判决成立,吉利将在德、法、意等18国面临禁售风险。这看似是常规的专利纠纷,实则暴露出全球专利巨头对智能汽车产业的技术绞杀。
核心矛盾在于诺基亚的专利收费模式。其要求按整车价格收取4G/5G标准必要专利费用,而非仅针对通信模块成本。这意味着,即便轮胎、方向盘等与通信无关的零部件,也要被纳入专利费计算基数。这种"通吃式"定价费模式远超行业惯例,汽车通信模块成本仅约100美元,但按整车计价可能使专利费暴增数十倍。业内将此称为"专利讹诈",全球车企对此早已怨声载道。
吉利案例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作为通过并购沃尔沃、控股路特斯等完成国际化的标杆企业,其合规操作曾被视为中国车企出海典范。此次面对诺基亚的专利围猎,吉利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更将为中国车企建立国际专利应对机制提供样本。
破解困局需双管齐下:企业层面,应联合建立专利共享联盟,通过集体谈判降低授权成本;国家层面,需依据《反垄断法》对滥用专利权行为采取反制措施,推动建立符合智能汽车技术特征的专利收费标准。当专利沦为遏制创新的工具,唯有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才能避免中国车企在全球化征途中反复陷入"专利陷阱"。
这场专利战的本质,是传统技术霸权与新兴产业力量的博弈。中国车企若能在吉利案例中蹚出一条新路,或将为全球智能汽车产业重塑专利规则贡献中国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