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大街那边的某起车祸事儿,已经过去几天了。
到现在为止,某米和雷J都还没正面回应过这事儿。
今天雷J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到“汽车安全是根本,要携手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
这是成都市车祸事件之后,雷J第一次走出幕后,公开亮相和发声。虽然他没正面回应,但对网络水军和黑公关的愤怒,明显让人感受到。
看到这番说法,我总觉得挺奇怪的。众所周知,网络水军和法务的运作都挺透明的,大家都清楚怎么回事。至于成都那起车祸,虽然有人怀疑是酒驾,但车门里外都打不开,你不能把合理的疑问一下子都归为水军吧。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次安徽铜陵出事之后,他沉寂了72个小时才姗姗来迟地道歉。而这回,他直接把“高原测试”这层滤镜铺得满满的,好像那场凌晨的火灾不过是成都夜里一场普通的闪光一样。
车祸中最扎眼的细节就是四个路人在“拳打脚踢”后,依然打不开车门。媒体回顾发现,采用半隐藏式电子把手在撞击之后的开门成功率只有67%,相比传统机械把手的98%差距明显。那差了3厘米的距离,可能就是生命的界限。
原因其实没什么神秘的:高速撞击让车架变形,连杆误位;低压电路一下子断电,电机就罢工了;在高温火场中,线束比人命还早“熔断”了。更让人觉得荒唐的是,救援用的应急拉索竟然藏在车门饰板里,救援人员还得先拆车才能把人救出来——“智能”这两个字,反倒变成了笑话。
法规其实不是空白,2025版《电动汽车安全要求》明确规定“碰撞之后车门要能自动解锁”,可是这只是个底线,远不算最高标准。雷J曾挺自豪地说“SU7是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汽车”,不过媒体却反击:别让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变成他们最后一辆。
现场的视频中,从碰撞到起火燃烧,仅仅用了三分钟而已。三元锂电池的热失控速度,比车主眨一下眼还要快。X米官方还强调“电池包通过了IP68防水和针刺实验”,可别忘了,那些可是静态测试,实际情况可是翻滚、撕裂,再加上二次碰撞,那个复杂程度可不止一点点。
更耐琢磨的是,SU7 Ultra的标配碳纤维引擎盖,轻巧到达极限,可偏偏在关键时刻变成了“燃烧加快器”。车身变轻了,成本也压缩了,可人命的重量,却变得更轻了。
雷J不是没遇过生死。2016年在X米Note 2发布会前,他曾站在上海南浦大桥上,看着夜色感叹“活着真好”。可如今,当用户在他打造的“移动智能空间”中丧命时,他却把镜头对准了帕米尔的星空。
这不是“理工男”的反应慢,而是“流量男”的算盘打得精。这几天,他连续发了5条微博,展示测试结果、交付情况、摄影作品,偏偏就是没道歉。直到今天,才终于揭露心声,怒斥那些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乱象的行为!
上次雷J被全网质疑得厉害,没过多久。今年3月29号,铜陵SU7撞上了隔离带,导致三个人丧命,他沉默了72小时后才说“无比自责”。到10月13日,成都SU7 Ultra又撞了一次,造成一人死亡,他一直没有发声。
这段时间的198天里,小米汽车都忙什么呢?他们召回了3万台SU7,还进行了软件升级,发声明说“门把手是符合标准的”;直播时让主播反复强调“我们配备了应急机械拉手”。可是,当火焰再次升起,连PPT都烧得差不多了。
在某种程度上,这次车祸只算是个导火索而已。过去两周,X米和雷J都已连续“出事”了。九月底的X米年度发布会本该是雷J的巅峰时刻,可发布会结束后,大家的反应却平淡得很。
曾经那种永远年轻、永远泪眼朦胧的共鸣,渐渐少了不少,评论区反倒变得充满了调侃和段子。有的人调侃X米17系列的样子太像iPhone,有的则抱怨雷J的煽情发言变得越来越刻板、套路化。
雷J和X米,好像慢慢失去了当初的那份魔力。曾经那帮疯狂的米粉们,好像也开始逐渐放下了他们心中的偶像?
成都车祸之后,我们不想再看“高原星空”,只想看到三个最简单的答案:
撞击那一刹那,车门怎么没自己解开呢?电池一旦发热失控,是不是有提前的预警机制,能够延缓爆炸的时间?下一次要是火苗蹿起来,路上的人能不能在30秒之内把门拉开?
希望那条被大火吞噬的生命,能让所有“智能”人士深刻记住:真正的科技,不是让车门在撞击后自动锁死,而是在危难时刻能帮助生命逃出生天。
“科技为人服务”,先把那些在火场中的人安全救出来再说,别着急谈什么星辰大海,更不用去骂网络水军,这样行不行?
下次发布会的时候,别再强调那些参数了行不行?能不能多讲讲怎么在180秒内打开车门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