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的“诺贝尔奖”来了!深蓝团队如何革新电池安全,挑战全球极限?

你知道吗?今年的诺贝尔奖刚公布不久,国内的社交媒体上就掀起了一波关于“我们什么时候能拿到更多诺贝尔奖”的讨论热潮。可要说起国内真正属于自己的“科技诺贝尔奖”,其实在很多行业都有类似的存在。就拿咱们汽车行业来说,这几年技术创新亮点越来越接地气,有些进步甚至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

中国汽车的“诺贝尔奖”来了!深蓝团队如何革新电池安全,挑战全球极限?-有驾

就说10月22日,这一天在重庆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那场面是真热闹。我们能看到一帮子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技术大咖、学者,大家在那里一起聊技术、谈未来。其中有一位让人眼前一亮的主角——深蓝汽车的周安健博士。记住这个名字,他可是刚刚拿下了“科学技术成就奖”。这奖,是汽车界科研领域最高的认可,往上这简直就是汽车版的“诺贝尔奖”了。

周安健博士呢,一看就是个典型的技术人,穿着朴素,拿奖时还微微有点腼腆。但我们别只看人不看事儿,实际上,他手里的成就,那真不是吹的。他背后这支团队,技术攻坚的狠劲儿,你听了准得竖起大拇指。

中国汽车的“诺贝尔奖”来了!深蓝团队如何革新电池安全,挑战全球极限?-有驾

咱们用点实际的例子说话——深蓝汽车在电池技术上搞出的“多维度热失控防护技术”,听名字晕了吧?其实简单说就是它能做到整车电池不起火、不爆炸、不冒烟。这叫什么?叫靠谱。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得这么快,但安全性始终是大家心里一根不能松的弦。深蓝这技术让我想到:技术创新的意义不光是做“更快”,有时候它是为“更安全”兜底。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深蓝的团队竟然解决了“电车不过山海关”的问题!东北的朋友们应该懂,当冬天零下几十度的时候,电动车电池性能下降得够让人抓狂。但深蓝的技术让电池温升速率能达到4℃每分钟,-30℃的环境下车也能正常跑。这事儿吧,说起来轻巧,背后的研发过程肯定是咱一般人想不到的。凭实力,深蓝团队把电池技术拉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咱们终于不用再担心冬天开车只能靠“求神拜佛”了。

中国汽车的“诺贝尔奖”来了!深蓝团队如何革新电池安全,挑战全球极限?-有驾

再来看看动力系统,深蓝团队在电驱系统上的拿手绝活叫“多合一超集电驱技术”。短短几个字就听得专业味十足,但落到实处,你的车开起来就更省电、更顺滑。瞬间加速的那种得劲儿感觉,试过的人都懂,这是技术实打实带来的驾乘体验升级。

我个人最佩服他们的是一种敢做先锋的态度。今年5月,深蓝正式宣布要开源两项顶级电池技术专利群。这专利不是得靠着赚钱才显实力吗?可深蓝偏不走寻常路,他们说要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提升,把自己的成果面向所有企业共享,不玩闭门造车的套路。这波操作之下,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向前迈一步,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中国汽车的“诺贝尔奖”来了!深蓝团队如何革新电池安全,挑战全球极限?-有驾

说个题外话,深蓝这样做,还真的很贴“中国制造”的气质。咱国家的工业技术进步,本来就不是靠单打独斗,更需要集体发力。当年的航空、高铁,不也是靠一群人反复拆解、推敲,最后干出一片天地?对深蓝来说,带动同行业一起突破极限,这才是“科技下的使命感”。我觉得,这份胸怀,其实也挺容易让人想起诺贝尔奖那句经典的意义: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大的福祉。

话从技术拔回到生活场景。深蓝汽车的目标是“电动平权 + 智能平权”,就是让智能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让更多人能开得上、更用得起。你会发现,围绕这一目标他们的技术研发方向都很明确——续航、安全、驾驶体验、智能化,这四大块缺一不可。

中国汽车的“诺贝尔奖”来了!深蓝团队如何革新电池安全,挑战全球极限?-有驾

其实大家都明白,造车这行,说“容易”是不可能的。你搞技术的每一步背后都有“功夫见底”的努力,它不是只靠补贴烧钱就能成的行业。很多深蓝的研发人员都说,这几年他们最大的心得就是:敢于创新,接受挑战,结果才能超乎期待。

放眼望去,中国汽车工业这几年的变化是真的很振奋。曾几何时,我们还在羡慕国外那些新能源车的技术,可是现在呢?国内的自主品牌不仅能和它们掰手腕,还可以走到技术前沿了。或许再过几年,像周安健博士这样的“中国车界人物”,能在国际舞台被更多人认识。

中国汽车的“诺贝尔奖”来了!深蓝团队如何革新电池安全,挑战全球极限?-有驾

告别时我心里还有——有些荣誉,确实不是抢来的,它是靠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如果深蓝汽车的这几年算得上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个缩影,那我相信,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我们也大可以期待。有了这些踏实干事的团队和技术,我们的路,只会越走越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