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脱落,真相迷局:小米SU7安全性质疑背后的行业反思
一辆车。停在路中。右前轮不见了。2025年9月24日上午9点35分。安徽亳州养生大道。蓝灰色小米SU7 Ultra成为焦点。围观者拍照。视频迅速传播。车轮滚到路边。羊角断裂。车身却无明显损伤。
安全气囊已弹出。碰撞力度不容小觑。但道沿未见严重刮痕。争议由此而生。
小米官方回应:碰撞所致。非质量问题。保险公司定损。交警分析车速。看似常规处理。网友却不买账。
为什么?
正常擦碰道沿。结果应是爆胎或轮毂刮花。而这次。整个轮毂总成脱落。羊角断裂。有网友指出。一般应先断拉杆球头连接处。除非重大事故。视觉冲击太强。信任感崩塌。网友调侃:买的是“科技旗舰”。开的是“修车轮的旗舰”。
这已不是小米SU7第一次悬挂部件争议。2025年1月江苏淮安“断轴”事故。官方称车辆超速通过限速路段。车主最终承认“情况欺瞒”。相似情节。相似回应。模式令人担忧。
更深层问题浮现。新能源汽车时代。安全标准如何界定?有分析认为可能是“丢轮保命”机制。即碰撞中让车轮脱落吸收能量。保护乘员舱。但这是设计初衷还是事后解释?
传统车企如沃尔沃。关键连接部位强度冗余经过千次模拟。新势力为追求迭代速度。验证周期是否充分?轻量化与可靠性之间。平衡点在哪里?
法律视角同样关键。《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即缺陷。但此事件特殊在碰撞在前脱落在后。举证复杂。车主可申请第三方鉴定。调取EDR数据。费用5000至1万元。但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小米汽车并非首次陷入质量争议。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质量排行。小米SU7以239分垫底。投诉量达1610条。从“测试车”字样残留到前舱盖虚假宣传。问题频发。
营销与产品力脱节。堆料营销打造“科技感”。但基础可靠性受疑。网友吐槽:连轮子都保不住。谈何“全域安全”?
事件背后是整个新势力阵营的成长阵痛。电动化架构改变车身布局。电池包影响重心。电机压缩悬挂空间。创新不能成为冒进的借口。
对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至关重要。保存行车记录仪。申请第三方见证定损。避免绝对化表述。用法律武器维权。
车企更应明白。在汽车行业立足。真诚与担当是首要原则。与其事后解释。不如事前把好质量关。
车轮脱落。看似单一事件。折射的却是速度与质量的行业难题。新势力需要反思的。或许是如何将“造话题”的精力分给“做验证”。让“安全”不止于宣传页上的五星标准。
毕竟。安全才是汽车的终极豪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