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等红绿灯,脚踩在离合上,我都会陷入一种哲学思考。
发动机这哥们,是个典型的卷王,只要车子没彻底归西,它就得在那儿嗡嗡嗡地转,一秒钟都不带停的,突出一个生命不息,内卷不止。但车轮子呢,它就是个躺平青年,红灯一亮,说不走就不走。
一个拼命要转,一个坚决要躺。这要没个中间商来调解,那不就等于你骑着自行车的时候,后座的兄弟突然把一根钢管插进车轱辘里?结果就是发动机被活活憋死,当场熄火给你看。
所以,汽车工程师们为了不让这俩活宝天天干架,就整了个东西,叫离合器。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汽车界的“分手大师”或者“离婚冷静期”调节员。它装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中间,核心KPI就一个:在需要的时候,让发动机和变速箱假装不认识。
手动挡那个离合器,结构简单粗暴,充满了工业时代的暴力美学。发动机那边有个疯狂旋转的大铁饼,我们叫它飞轮,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高速旋转的铁锅。变速箱这边呢,连着一个带摩擦片的圆盘,叫离合器片,就像一个粘了砂纸的盘子。
正常开车的时候,一个叫“压盘”的大力士,死死地把这个“砂纸盘子”按在那个“铁锅”上。俩玩意儿靠着纯粹的摩擦力,硬生生抱在了一起,动力就这么刚性地传递过去了,效率高达98%,几乎没啥损耗。这特么才是物理学的暴力美学!
你一脚离合踩下去,那个大力士就松手了,“砂纸盘子”和“铁锅”瞬间分离,进入“我们不熟”模式。发动机继续在那儿空转它的铁锅,自嗨得不行,但动力已经被截断了,变速箱和车轮子这边就岁月静好了。这时候你就可以从容地挂挡,或者安详地停车,发动机也不会被憋死。
就像我年轻时候学车,教练天天吼,离合踩到底!我现在都能感觉到我那条左腿的肌肉记忆,比我记老婆生日都牢靠。
然后我们再看双离合,这玩意儿,讲真,发明它的人是个天才,也可能是个精神分裂。他觉得一个分手大师效率太低,于是给车子请了俩。
双离合变速箱,本质上就是把两个手动变速箱压缩到了一起,一个负责1、3、5、7这些奇数档,另一个负责2、4、6这些偶数档,每个变速箱都配有自己专属的那个“砂纸盘子”和“大力士”。
你开着车在2档跑,负责偶数档的那个离合器正抱着飞轮啃呢。但这时候,负责奇数档的那一套班子也没闲着,它已经提前把3档给你挂好了,只是它的离合器是分开的,在旁边默默看着,随时准备接盘。
你一脚油门下去,行车电脑觉得“是时候了”,于是这边负责2档的离合器“啪”地一下松开,那边负责3档的离合器“啪”地一下就抱上去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快到你根本感觉不到。
这就是为什么双离合换挡快,因为它不是在“换”挡,而是在“切换”离合器。一个分手大师刚办完手续,另一个已经领着新人进场了,无缝衔接,效率高得吓人,堪称变速箱界的“时间管理大师”。所以双离合省油吗?省。高级吗?高级。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把离合器说成一个分手大师,好像有点对不起那些兢兢业业的工程师。
但问题来了,自动挡,就是AT和CVT那帮家伙,它们有没有离合器?
诶,它们不玩这种简单粗暴的机械摩擦,它们玩的是“玄学”,叫“液力变矩器”。
这玩意儿更魔幻,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两个对着吹的风扇。发动机带着一个风扇(泵轮)转,这个风扇疯狂吹油,把油吹向对面那个风扇(涡轮),对面的风扇被油吹动了,就带着变速箱转。
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硬连接,全靠液体在那儿传递能量,突出一个“隔空打牛”。
你停车等红灯的时候,发动机那边的风扇还在吹,但因为你踩着刹车,变速箱这边的风扇被憋着不动。中间的液压油就在那儿空转打滑,形成一个软连接。发动机不会被憋死,你松开刹车,对面的风扇又能被吹动了,车子就走了。
这套逻辑,是不是听起来就特别高级,特别“仙”?
所以你看,无论是简单粗暴的手动离合,还是精神分裂的双离合,再到隔空打牛的液力变矩器,汽车工业的本质,就是在解决一个核心矛盾:如何让一个脾气暴躁停不下来的卷王(发动机),和一个想走就走想停就停的躺平青年(车轮),能够在一个屋檐下和平共处。
最后决定你驾驶体验的,根本就不是这些技术有多牛,而是在堵车的时候,你的左脚会不会抽筋,以及你的钱包能不能承受它“心态爆了”之后的维修账单。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