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

如果问你,中国车企到国外参加车展是怎么回事,你会怎么想?是不是觉得,咱们的车过去可能没啥底气,就是去凑个热闹?可现在2025慕尼黑车展上,问界M5中东版、问界M9中东版,还有问界M8也亮相了,这事是不是跟以前不太一样了?这到底说明了啥?

我先抛一个问题:汽车,到底是工业产品还是科技产品?你想好再往下看。

其实中国车企这几年点挺多,什么混动、纯电、增程,智能驾驶巴拉巴拉,咱们一边看一边嘴上说“还行”,心里未必信。但这次慕尼黑车展,问界主打的车型直接针对中东市场做了调校和本土化的软件优化。这意思很明显:不是拿中国的产品生搬硬套,而是做了针对性定制。这事在以前几乎没几个中国车企能做到,更多都是“广泛撒网”,能卖一辆是一辆。但现在呢,咱不光产品硬,还开始玩本地化,这背后是底气还是自信?

你想想,问界是拿着纯电、增程、智能座舱这些技术去世界舞台做展示,这别人在意的是你的“智能”“高能效”“带数据”,而不是美颜滤镜下的车壳。这是个思路上的变化,汽车从简单的交通工具,变成了科技载体,变成了交通大脑。你买的是一台能“思考”的车,而不是一堆钢铁皮、发动机和轮胎。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再说说设计语言。你在慕尼黑车展现场看这几台问界,M5/M9都采用了贯穿式尾灯,大面积镀铬,隐藏式车门把手,封闭式前脸,这些现在已经成了新能源车标配。为啥新能源车都这么设计?因为风阻、因为高效、因为要突出智能元素。你觉得这种设计是迎合审美,还是技术需求?我个人倒觉得,审美是顺应时代,“技术需求”才是核心。你那些细节上的L形日间行车灯、纵向通风开口,实际上都是在向“性能”妥协。车窗上的高精摄像头、雷达模组,背后是智能驾驶的大脑在“看世界”“感知世界”,不是以前那种点缀式的小装饰。

接下来看动力数据,这绝对不是过去的“中国车没劲”。问界M9增程版最大系统功率365kW,纯电版更是390kW,800V高压平台、宁德时代电池、充电5分钟续航150km。这种参数在以前,基本只能在进口豪车上看到,现在在中国车上不稀奇了。你会不会觉得,技术“军备竞赛”其实早已卷起来了?

想一想,这种“技术军备竞赛”实际上推着中国品牌必须搞创新、得做算法、软件、硬件三位一体。当问界把中东版本地化的软件、车机系统、APP商店都做了针对性优化时,你还敢说“中国车只会堆参数”吗?你还敢说“中国车没法走向世界”吗?现在问界直接在中东“大沙漠里跑”,敢于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直接推出去,这种“定制化”其实才是未来全球车企的主战场——靠“软件定义汽车”。

再说说座舱体验。你注意到没,现在新车一定主打“三屏联动”“智能座舱”,副驾能打游戏、后排磁吸屏幕、HarmonyOS互联,甚至空调出风口都要大得多,充电口功率上百瓦。这车不是一个简单代步工具,而是在变成一个“移动智能空间”。这是不是跟以前“以人为本”的说法完全不同?现在是“以智为本”,车里每一块屏幕都是你信息世界的一部分。不管是12.3、15.6、16英寸三大屏,还是副驾娱乐、后排拓展,都在抢占你的“注意力资源”。

你想过没有,车企们拼的不只是外观内饰,而是用户体验和交互。比如你开车,语音助手、导航、娱乐、空调、窗帘、后排屏幕、App生态,足够你在塞车时不至于烦躁,这才是中国车现在的真实力。妥妥的“科技陪伴”。

再推深一层,中国车出海主要难题在哪?安全、适应性、文化、服务,你觉得哪个最难?其实最大难题是“认知壁垒”。国外消费者没信心用中国汽车,怕是不靠谱、售后麻烦、数据安全等等。现在问界从中东版开始,从生态、软件、座舱等方面逐一攻破,“本土化”做得细致入微,这才是解决壁垒的钥匙。你如果能把自己的产品内核和用户需求精准合成,那些文化隔阂、政策障碍就变成“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总能找到锤子砸掉。

比如问界M9那种激光雷达、智能交互矩阵大灯,NAPPA真皮、实木内饰,你以为是炫酷,其实是在搭建“全球用户共通点”。有钱人的需求都差不多,车得舒适还得智能。你能把这些东西用中国价格做出来,还能适应中东沙漠、欧美雨雪、东南亚高温,你觉得最后还能怕谁?

再说,中东油多电少,为啥问界要推增程版和纯电版同步?这是看准当地能源格局做的产品选择。这个定制能力,其实背后是整个中国新能源供应链——电池、芯片、算法、传感器的完整生态。你不再只是个组装厂,而是变成了全球最强制造商+平台商。问界把宁德时代的电池、华为的操作系统、智能驾驶模块整合放到一起,这让中国车变成了一种“集成式方案”。你看明白没,出海不是出口“零部件”,是出口整个技术生态。

你会不会觉得,这种变化其实是在“抢船票”?以前中国车企抢的是“傻瓜市场”,比如性价比超高、价格便宜,后来发现这船要沉了,只便宜没有未来。现在是技术驱动+体验驱动,要“抢全球舞台的VIP票”。你如果不能在智能化、体验、定制三个领域打出差异化,永远在低端市场打转,永远只是个配角。这次问界的中东版和M8同步亮相,就是中国车企的“破圈信号”。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展,问界定制中东版,智能体验升级-有驾

最后问一个问题:中国新能源车的“底蕴”到底啥?是价格,是技术,是体验,还是资源整合?我的答案,很无聊——都不是。其实是“速度”。你看问界和华为的合作、与宁德时代的协同,每三个月一个新品,每半年一次技术升级,这种“组织速度”才是中国车最厉害的地方。你想想别的国家研发一个智能座舱要多少年?问界一年三款大屏“三联”,本地化升级、全球适应,真正做到了效率碾压。

总结一下,汽车这个东西,已经从“硬件为王”变成了“体验为王”,体验背后其实是速度、技术和供应链。中国车企这次慕尼黑车展上的大动作,并不是炫耀参数,而是用“智能+定制+速度”敲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你可以不喜欢问界的设计,可以质疑它们的智驾,但你拦不住它们出海的步伐。中国汽车已经变成了有温度、有脑子的全球科技载体,不再是过去那个蠢萌的工业产品。

于是问题来了:下一个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还会给我们什么惊喜?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有点期待了?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