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从闻泰科技手中夺安世的控制权,表面是保护本土产业,实则是对国际规则和市场经济原则的破坏。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争端,早已超越商业纠纷,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供应链地震。
2025年9月底,荷兰以“经济安全”为由,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采取强制措施,冻结资产、撤换中方管理层。中国在48小时内实施精准反制,限制其中国基地的芯片出口。全球汽车产业链应声断裂,大众、宝马等车企生产线停摆,每天损失以亿计欧元。
这场看似局部的商业纠纷,为何能迅速升级为供应链危机?荷兰从主动出击到求和谈判,又揭示了什么?
01 荷兰“出手”:一场针对中资的监管风暴
这次监管风暴的来袭速度和力度着实罕见。9月30日,荷兰突然启用一部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对安世半导体进行干预,未经政府明确许可,禁止该企业在一年内转移公司资产或解雇高管。
更令人惊讶的操作还在后面。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在未开庭审理的情况下,就裁定解除安世半导体中国籍首席执行官职务,由外籍高管临时担任,并将99%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荷兰官方声称此次干预是因为安世半导体存在“严重的管理缺陷”,旨在防止产品供应中断,保护荷兰和欧洲的经济安全。然而,荷兰方面至今未能提供任何具体证据来证明安世半导体对欧洲经济安全构成实质威胁。
相比之下,安世半导体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后的表现颇具说服力:五年内向荷兰缴纳了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研发投入增长150%,2024年甚至实现零负债运营。这些扎实的经济贡献,与荷兰所谓的“治理问题”形成了鲜明对比,让外界觉得理由牵强。
02 巧合背后:美国的影子与法庭证据
这场风波背后,美国的影子若隐若现。法庭文件显示,在荷兰采取行动前,2025年6月,荷兰外交部与美国国务院官员举行了会晤。
会晤纪要表明,美方认为“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仍由一名中国股东掌舵,这本身就存在问题”,并提出首席执行官必须更换才能获得“实体清单”豁免资格。这就不难理解,为何9月底美国对安世半导体母公司闻泰科技升级管制后,荷兰随即在9月30日采取行动。这种时机上的“巧合”确实令人玩味。
尽管荷兰经济事务部发言人声称美国并未参与其决定,但法庭公开的文件却揭示了不同的故事。一些分析指出,荷兰的“经济安全干预”更像是美国地缘政治压力下的被动响应,本质上是“找错了‘肇事方’”。真正可能影响欧洲经济安全的,正是美国不断滥施制裁的行为。
03 精准反制:中方打出“王牌”直击要害
面对这场有备而来的“组合拳”,中方的反应既迅速又精准,打出了一张足以扭转局面的“王牌”。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明确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基地及其分包商出口汽车功率半导体等核心产品。
这一反制措施直接卡住了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的咽喉。公告发布后,安世半导体中国基地的产能利用率从90%骤降到不足10%,对欧洲客户的交货率从95%暴跌到3%,效果立竿见影。
中方的反击之所以如此有效,源于一个关键事实:尽管安世半导体总部位于荷兰,但其70%的核心产能集中在中国的东莞和上海基地。荷兰政府看似掌控了企业股权和知识产权,实则只拿到了缺乏产能支撑的“空壳”。这正应了那句老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更具标志性的是,安世半导体中国主体随后要求员工仅执行国内法定代表人指令,从运营层面与荷兰接管方划清界限。这意味着荷兰的“接管计划”在现实中几乎落空。
04 欧洲停摆:汽车制造业陷入危机
中方的反制措施立竿见影,欧洲汽车产业迅速陷入瘫痪。德国大众狼堡工厂的生产线彻底停摆,每天直接损失超过1亿欧元。宝马慕尼黑工厂的高端车型交付周期从3个月拉长到6个月,订单流失量创下新高。
短短两周内,欧洲车企的产值蒸发超35亿欧元,超过1.2万名工人面临临时失业的风险。代表欧洲顶级车企的行业协会(ACEA)发表紧急声明,直言“如果芯片供应问题得不到解决,欧洲汽车制造业将遭受不可挽回的冲击”。
危机如此深重,是因为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领域地位关键,每年出口超1100亿颗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刹车系统、照明到电源管理等汽车各个关键环节。从特斯拉到大众,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依赖它的供货。
05 荷兰低头:从强硬到求和的转变
在内外交困的压力下,荷兰政府的立场发生了明显转变。10月17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公开喊话,表示愿意就安世半导体的问题与中国重启谈判。
然而,中方的态度明确而坚定:必须首先纠正错误行为。在后续的通话中,中方清晰表达了这一立场,但荷兰方面若拒绝归还治理权,谈判难免陷入僵局。
荷兰的妥协姿态源于多方面的压力:
欧洲车企的集体焦虑成为压垮其侥幸心理的关键砝码。汽车制造商协会甚至威胁要对荷兰的农产品、花卉等优势产业实施反制。
荷兰自身的损失也在扩大。不仅安世半导体的中国业务已宣布独立运营,荷兰接管的欧洲实体也因无法获得中国生产的芯片而每日承受约230万欧元的损失。
06 全球化悖论:政治操弄商业的反噬
安世半导体事件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科技脱钩”的荒诞与危害。半导体产业的高度全球化,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荷兰以政治意志强行撕裂产业链,最终引发反噬,恰恰证明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在现实面前的苍白。这场风波揭示了几个关键现实:
首先,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已不可或缺。无论是安世半导体的中国产能,还是中国对稀土等关键材料的掌控,都成为全球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其次,在各国利益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试图用政治手段强行切割产业链的行为,都如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三,欧洲车企在此次事件中的脆弱性表明,所谓的“去风险”策略在实践中可能带来更大风险。
随着危机持续,德国经济部已召开紧急会议,欧洲车企正考虑将生产线迁往中国以保障供应。而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已宣布独立运营,荷兰接手的欧洲实体因无法获得中国芯片,每天损失230万欧元。
这场博弈最终没有赢家,但它给世界上了深刻的一课:在各国利益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试图用政治手段强行切割产业链的行为,最终只会破坏全球经济的稳定,并反噬自身。
政治操弄商业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惨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