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那段坑洼路,客户在A6L后排开了40分钟视频会议浑然不觉

郊区那段坑洼路,客户在A6L后排开了40分钟视频会议浑然不觉,下车才知道不是高速——空气悬架每秒扫路1000次是什么体验

去年秋天有次拉着客户去郊区谈项目,导航带我走了条修修补补的老路,路面坑洼得像月球表面。我当时心里直打鼓,寻思这下完了,颠得人家不舒服,几百万的单子估计要黄。结果人家从上车到下车,一直在后排开视频会议,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到了地方,客户还问我“这条高速路况不错啊”。我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人家压根没感觉到那是烂路。

郊区那段坑洼路,客户在A6L后排开了40分钟视频会议浑然不觉-有驾

后来我自己试着坐后排体验了一把,才明白这套空气悬架的门道。它不是那种软绵绵一坨的感觉,而是把路面的碎震都过滤掉了,大的起伏又能让你感知到,不会晕车。朋友说这东西每秒能扫描路面一千次,实时调整阻尼。具体怎么工作的我说不清楚,但效果确实在那儿摆着。

说实话,刚提A6L那会儿,我对它的理解就是“BBA行政轿车标配”。轴距长、后排大、有面子,这些都是明面上能看到的。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用了快两年之后,某些不经意间才发现的细节。

比如quattro这事儿。很多人提到奥迪就会说四驱牛,但我这台A6L上的quattro ultra,跟大家印象里的全时四驱不太一样。平时在市区开,它其实就是前驱车,后轮该歇着就歇着,这样能省点油。但真到了湿滑路面,或者你油门踩得急了点,系统会在零点几秒里把动力分给后轮。

郊区那段坑洼路,客户在A6L后排开了40分钟视频会议浑然不觉-有驾

去年冬天有次在高速上遇到薄冰路段,我当时心里还有点虚,毕竟这车自重摆在这儿。结果并线超车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四个轮子都在抓地,那种稳当劲儿,跟两驱车完全两码事。后来才知道,系统能提前预判路况,甚至在轮胎打滑之前就把扭矩分配好了。这种功夫,估计就是藏在水面下的那部分吧。

后排的配置也值得聊聊。大家都知道A6L轴距长,腿部空间大,这是常识。但真正让后排乘客舒服的,估计是那些更细微的东西。座椅靠背能电动调角度,坐垫还能往前伸一点,这样大腿就不会悬空。我有个习惯,长途出差喜欢坐后排处理文件,中央扶手那个小桌板,放个笔记本电脑刚刚好,还有220V电源接口。用起来才知道,这些细节可能比空间大小更重要。

郊区那段坑洼路,客户在A6L后排开了40分钟视频会议浑然不觉-有驾

有次接待外地来的合作伙伴,对方上车第一句话是“这音响不错啊”。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后来才想起来这车选装了B&O音响,当时加了两万三。平时自己开习惯了,反而没那么敏感。但确实,放点古典乐或者人声,那种层次感和定位,跟普通音响不是一个级别。据说这套系统会根据车速和噪音自动调整,具体技术我说不上来,但效果在那儿摆着。这笔钱当时犹豫了挺久,现在看来可能还真值。

还有个细节,估计很多人不会注意。这车的车身用了不少铝合金,减轻重量的同时,关键部位的钢材强度又特别高。这种事情平时根本感受不到,但真出点什么状况,估计就是救命的东西。上次看碰撞测试报告,A6L的成绩在同级里算相当不错,虽然我当然希望永远用不上这些安全配置。

开到现在两万多公里,我对这车的感受是:表面功夫固然重要,但那些藏得深的东西,才是豪华车跟普通车的真正区别。什么四驱逻辑、悬架调校、座椅人机工程,这些东西估计说出来不如“零百加速几秒”来得直观,但日常用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感,大概就来自这些看不见的地方。

郊区那段坑洼路,客户在A6L后排开了40分钟视频会议浑然不觉-有驾

当然了,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每个人的用车场景不一样,关注点也不同。有人在乎动力,有人在乎空间,有人在乎油耗。但如果你问我A6L值不值这个价,我的答案估计是:那些看不见的投入,或许才是真正值钱的部分。开得越久,越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