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混得久了,你会越来越清楚一件事——一个项目能不能成,八成不是看上面怎么定的,而是看下面谁来干的。
制度再完美,流程再合理,文档写得再漂亮,交给一个不靠谱的人去执行,那就是打水漂。
现在很多项目不是死在方向错,而是死在“人选错”了。
你搞个流程体系、推个敏捷改革、立个交付机制,这些都没问题,听起来都挺“上大分”的,但你得看是谁来落地啊。
有经验的执行者,哪怕制度设计还有点小bug,他也能顺着摸索出路子,甚至能边干边优化。
但要是交给一个传话都传不明白、上会只会点头、下会只会截图的人,那不如不搞。
在大厂干了十多年,什么改革没见过?什么体系没推过?但凡能跑起来的项目,背后一定有一个能干、能扛、能沟通、能协调的人。
不一定是技术最牛的,但一定是最靠谱的。执行力这个东西,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说到底,制度是方向,执行才是落地。
制度定得好不好,是一回事;能不能找对人去干,又是另一回事。很多项目最后烂尾,不是制度没设计好,而是人没选对。
最近,看到一位比亚迪的员工爆料:
领导在提出交付物体系和信息安全专项的时候,本意是好的,但可能交错给底下的人去干了。执行者没有能力也没有责任感,最终会导致效率大幅下降。
就说我们部门的赵工,上下都不懂,只能当传话筒,回答不了工程师的问题,也推动不了自己的进度,只能天天阴阳怪气。
这真不是个例。
项目搞不动、团队没动力、同事互相甩锅,最后往往不是因为技术难度大,而是因为中间的“赵工”太多。
像这种“赵工”型选手,真的是职场里的bug。
表面你看他还挺忙,天天在群里“@全员”,开会永远坐在C位,嘴里一堆词汇“闭环”“同步”“对齐”,但你真让他解决点实际问题,他就开始踢皮球了。
不是针对谁,只是这种人实在太常见。不是不想干,而是真的能力不够又没有自知之明。
他不是坏人,也不是故意搞砸项目,但就是没那个能力、也不具备那个责任心。
你让他沟通,他说不清楚;你让他协调,他搞不定;你让他推进,他光知道盯着别人干。
最可怕的是,这类人最擅长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内耗。
他一边跟上汇报说“我这边都沟通好了”,一边跟下说“领导那边还没拍板”。
整个项目就被他折腾得跟传声筒一样,信息对不上,人心散了,节奏乱了,最后干着干着就没人信这事能成了。
说实话,这一点都不怪执行者能力不足。
谁都有成长的过程,也不是所有人一上来就能独当一面。
识人用人的是领导,选错人是你识人不明,不能全怪下面的兄弟不争气。
一个好领导,不是自己能干,而是能把事交给对的人去干。
你说你有多高的战略眼光、多远的规划蓝图,那都没用,你手下能不能干,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你要推制度,先想想谁来执行。你要建体系,先看看谁来落地。你把一摊子活交给一个“赵工”,那可不就只能天天开会、天天对齐、天天“正在跟进中”了?
现在很多项目,不是死在方向错,而是死在“赵工”太多,靠谱人太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