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研发、全球视野与技术平权,如何让一家传统车企逆势爆发
导读:当价格战席卷行业,上汽用连续十个月的增长证明:真正的护城河,是技术转化为用户价值的精准度。
一、欧洲战场:混动技术的“降维打击”
2025年,欧洲街头正上演一场静默的变革。
在西班牙,MG ZS Hybrid+以低于1.5万欧元的定价切入市场,5月销量飙升至5300辆,同比增长114%。
在英国,MG3 Hybrid+被《TopGear》评价为“加速响应媲美丰田雅力士混动,转向更轻盈”。
混动车型为何成为欧洲破局关键?
政策适配: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后,混动车型不受反补贴税影响;
需求精准匹配:欧洲充电基建进展慢、油价高,混动车型油耗仅4.5-5.3L/100km,成本优势显著;
技术口碑:外媒实测指出,MG混动系统“纯电行驶平顺感超越日系车”,EV模式介入更积极。
这不仅是卖车,更是一场技术普惠的胜利——用成熟方案解决真实痛点。
二、技术底座:三电系统的“十年磨一剑”
上汽的混动优势,源自对三电技术的长期深耕。
混动变速器:研发耗时6年,能量转化效率比肩丰田THS,静音性更优;
DMH超级混动系统:实现“破二进一”油耗目标(百公里油耗低于2L),荣威D7满电满油续航达1962公里;
固态电池布局:第二代固态电池电解质液体含量降至5%以下,成本比磷酸铁锂低20%,2027年将量产全固态电池。
技术不是实验室的摆设,而是市场的通行证。
例如,MG4 EV凭借“星云平台”和半固态电池,成为欧洲紧凑型电动车销冠;智己L6搭载“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复杂路况处理能力达人类驾驶的6.7倍。
三、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循环”
上汽的出海逻辑,远非简单出口。
Glocal战略:MG车型在伦敦设计中心完成外观设计,在伯明翰基地调校路试,被欧洲用户视为“本土产品”;
产业链自主化:自建22艘滚装船队,覆盖全球8条航线,规避航运风险;
技术标准输出:MG4 EV通过欧盟认证,直接挑战大众ID.3;商用车“新途远界”以800V半固态电池定义全球标准。
从“产品出口”到“规则制定”——上汽的出海,是中国制造业话语权的跃迁。
四、温暖启示:技术平权如何重塑行业
上汽的增长密码,本质是 “技术平权”的胜利。
用户层面:将高端配置大众化(如10万元级MG4搭载半固态电池);
行业层面:通过开放合作(如与华为共创尚界品牌),推动智能化技术下放至20万区间;
社会价值:混动技术降低碳排放,固态电池解决安全焦虑,智能驾驶提升道路安全。
正如上汽工程师所言:“正向研发是形成核心能力的必经之路”。
这种长期主义,让上汽在寒冬中依然能播下春天的种子。
结语:老船长的新航向
24年出海历程,十年技术积累,上汽的逆袭并非偶然。
当短期主义者深陷价格内卷,它选择用技术穿越周期。
正如古德伍德速度节上那辆MG Cyberster所昭示的:
最强大的引擎,永远是持续创新的决心。
(全文完)
数据来源说明
欧洲销量及外媒评价: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JATO Dynamics
技术细节:上汽集团官方公告、新华社及人民日报报道
战略布局:上汽高层公开讲话、全球车展发布内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