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智驾收费还是标配?车企商业逻辑博弈揭消费新痛点

最近汽车圈的一场大戏,让不少消费者直呼“智驾收费这事,真是花样百出”。一边是理想汽车李想放话:“高阶辅助驾驶不应该收费,所以理想i6直接标配”;另一边华为却玩出了一套新逻辑,高阶智驾定价3.2万元,还打出了“权益价值2万,实际只掏1.2万”的完美算盘。这种截然不同的商业策略,把消费者搞得一头雾水:这智驾,到底是该交钱还是免费标配?

高阶智驾收费还是标配?车企商业逻辑博弈揭消费新痛点-有驾

上周,我冲着“鸿蒙智行”去试驾了享界S9T,心里还满是憧憬,想着既然智驾黑科技都硬塞进车里了,那肯定是买车即享受,省了操心。结果一听销售介绍,瞬间有种被掏空的感觉:智驾是另算的。要是单听这些品牌营销,谁不误以为“买车就包所有”?如今来这么一出,和你买手机、电脑后才发现办公软件要额外掏钱一个套路。难怪有车企大胆预测,“未来自动驾驶要按月订阅,跟开爱奇艺会员差不多。包年包月的价格都有,想享受,掏钱办VIP。”

如果这事放十年前,说智能驾驶按年收费,大概率没人信。毕竟买辆车就是图个一劳永逸,哪有兴致玩续费。可现在不同了,厂家要持续优化技术、更新地图、维护服务器,钱从哪来?“会员制”显然是个合情合理的出口:你不交钱,功能就直接给你‘锁’住,只有基础款像个“普通用户”一样开车。想升级,不好意思,再充值续费。那么问题来了,这模式听着像是“技术持续投入”的逻辑,但往回一想,收费的钱真的值得吗?

高阶智驾收费还是标配?车企商业逻辑博弈揭消费新痛点-有驾

在这个赛道里,不得不提两个风头正劲的玩家。华为打包出售高阶智驾,明码标价,正儿八经玩“软件也是个商品”;而特斯拉干脆秀操作,动不动几万块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就喊你预购,买得越早越优惠,像极了PPT卖楼花。相比之下,比亚迪和理想的策略略显“鸡贼”:智驾直接标配,看似免费,实则早把成本摊到了整车的售价里。而事实上,这“免费”策略背后的小心思无非是底气问题。智能驾驶技术的硬核实力还处于逐年强化中,如果收费,一旦用户体验不符预期,品牌口碑岌岌可危。干脆先丢个“免费糖果”,省得后患无穷。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中间的博弈可谓戏剧性十足。一部分年轻玩家觉得,高阶智驾收费也情有可原,就像招了个司机在后台随时待命,每个月支付成本“有来有回”;但另一部分用户却觉得,车辆本身就是高消费品,还要额外收费显得不地道。说白了,这类极为依赖技术更新且尚未形成统一规则的服务,好比早几年视频平台会员一堆“套路”:你充了超前点播,发现VIP后面还有某个SVIP等着。

高阶智驾收费还是标配?车企商业逻辑博弈揭消费新痛点-有驾

其实,自动驾驶收费模式一旦铺开,无外乎市场试水和消费习惯的磨合。消费者愿意掏钱,厂商自然乐得忙活。但从目前来看,如华为、特斯拉这种“额外收费制”的最大的尴尬之处是,体验不统一、价格雾里看花,容易引起质疑。而比亚迪、理想这种一并打包到售价里的免费模式,也挺危险:一旦产生对车价不满意的质疑,就很难解释定价合理性。

说到底,这些车企最终能不能把“智驾收费”合理化,关键还得看技术过不过关,说白了你花钱买回家后值不值。如果无法让用户真正感受到,花钱就能收获“驾驶极佳体验”,收费或免费其实都难逃吐槽。嘴上说不收费的厂家也不是白莲花,收费的厂商至少也没装大方,大家都是在下一盘精打细算的大棋。

试想,如今的“出行即服务”是真理,未来自动驾驶时代可能真是大佬们说的那样:就像请司机一样花钱,智驾公司帮你“开车”,内容要解锁、包年更划算。到那时,愿意接受按年按月收费的用户,或许也能坦然,但大家心里估计都会多打个问号,智驾收费额外合理,那车价是不是该标配降点价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