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展厅门口,刚洗完车的师傅边擦边跟我说:你看,这车前脸设计变化真大,过去那鱼造型,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要迎合年轻点的审美?我点点头,心里其实也在琢磨。这次在慕尼黑,看到大众扯出ID. Cross这个名字,我心里第一个反应,似乎大众总在换名字、换口味,究竟是策略还是真的追不上时代的脚步?
行业里很多人在讨论这个ID系列,估算我的观察,市场上的表现其实没那么诱人,可能是因为年轻人更喜欢特斯拉那样的直白,只用Model 3或者Model Y。而大众在传统车市场的根基,还像那堆厚厚的土壤,拉来也拉不动ID这个牌子,粉丝们还在说:这个名字太抽象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一款ID. Cross的尺寸跟T-Cross差不多——长度4161毫米,宽度1839毫米。这让我想到,要不是屏幕里看到轴距2601毫米,我还能以为是个别克昂科威那么大的SUV。两台车放在一起,就是一种空间差不多、价格差不多的感觉,但体验差别挺大的。
对比:同价位的紧凑型SUV,最关心的其实还是驾驶和空间。试驾一台标准的燃油T-Cross,动力响应快点,半挂车的感觉还在,刹车也更自信;而这款纯正电动的ID. Cross,现场试车时,我体验到动力虽成211马力,但反应那叫一个线性,好像突然就忘了你刚踩的那一脚。
有意思的是,供应链上的事我都想过——大众选择跟固特异合作的轮胎,可能是怕自己研发成本太高,穿着成本也要控制得住。估算一下,这套21寸轮毂加轮胎,零售价格可能在3000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而它的续航实际在420公里——依照我对WLTP的感觉,我觉得是在城市多点高速少点山路的样子,而牵引1200公斤,估算耗电还要比平时多10%。
说到这里,我就有个疑问:为什么大众不把ID. Cross放大点,设计真正挂上家庭用标签?它的空间、续航都还行,偏偏就像个‘工作日’货色,缺点光鲜的卖点。
我记得我一朋友,卖大众车的,跟我说:其实消费者就是要个麻烦少点、用着省事的,车子不一定越特别越好。也许这就是大众的算盘:把普通系列协调好,不打太多花样,也省得招惹市场的反弹。
我还想到一个点:大众量产ID. Cross,要在2026年夏天左右上市,说白了,就是2019年这个纯电时代开启一年多后,很多技术都算是成熟期了。你不觉得,像我今天看到的这个车,连引擎盖开关都和传统不同,采用按钮式电子开启,仿佛告诉你:未来就得这样科幻。但实际上,谁都懂,技术是不是成熟,不到真打到市场第一线都还得打很多折扣。
我忽然想到一件事:你有注意到,现在的电动车其实都在往高端看,但这个ID. Cross,是不是在下沉? 一台车能满足大部分家庭日常,然后专注于成本和续航。其实我心里隐隐觉得,它的核心诉求,是用一辆经济实用的电动车,把大众品牌的价格标签拉低一点,让更多人都能接受。
说到这,我不禁想问:你觉得,这低成本平衡,能持续多久?因为我知道,电子、电池、制造力,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平衡的,供应链上的波动,你没猜错,可能就是下一波涨价的源头吧。
我刚才在试驾后,看了看充电桩的布局——到市区随便一找,充电站其实越来越多了,感受比较明显:这就像之前我修理车的师傅说的:现在充电点多了,感觉比以前快多了,没那么烦了。像这样的电池容量420公里,心里其实也没那么大信心,但比起家里充一整夜,还是方便很多。
我还问了个问题:究竟未来的绿色车,到底要不要追求极致续航?还是像这个ID. Cross,走一个环保+实用的路子?
其实我觉得,也许大众这个设计思路,就是不要做太贵、太复杂、但也不能太差。反正我也没细想过,会不会未来所有的电动车,都变得像一辆家用车——中规中矩,没有太多花样,够用就好。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这车的内饰用织物和悬浮式控制台,说实话,我还挺喜欢那种轻松感。我经常开车的朋友在一边笑:你是不是被那些大屏幕迷倒了?其实我觉得,线条如果少点,或许操作会更快,但这设计本身也挺用心。
但你观察到没有?很多厂商一味追求科技感——比如那块13寸屏、那悬浮中控的设计,似乎都在暗示:我们在玩未来。很多用户可能就觉得:我只要能开得顺心,有车不要太花哨。
你知道我为什么想到这些?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自己在研发线走了那么多年。车子的发展真像拼图,你一块拼完,发现另一块没准备好;或者拼到中途,发现整张图得重新修改。就像大众换名字这个事,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车到底能不能真正解决家庭、用车的需求。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在思考,下一步大众会如何布局?是否真会像挤牙膏一样,把电动车变得更亲民,又或者还要走高端路线?
回到我自己。其实我对未来还挺迷茫的。就比如我曾经以为,技术变好,车会越开越智能、越省心,但现实总打补丁。你说未来的ID. Cross,能不能让我老爸也跟上?我猜,这得看它骑在那个实用+环保的快车道上跑到什么地步。
行吧,说到这,我可能还得考虑一下,下一次去看车时要不要带个笔记本,记记那些细节,毕竟一台车背后,藏的可是整条产业链的故事。你说,如果它真能百公里成本控制在1元左右(纯属猜测),那它的价值要不要高一点?
这辆车的推迟上市时间,和我脑子里中庸的定义倒也吻合。未来……我也搞不清楚。你觉得,绿色其实藏了多少人情世故?是不是大家都在用车的方式,偷偷告诉自己:还能再平衡一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