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掀起了一场以“创新”为名的设计比拼。然而,许多设计看似高科技闪亮登场,却暴露出“华而不实”的真面目,甚至成为消费者的一块心病。试图通过形式感掩盖功能缺陷,这些“伪创新”到底是给消费者带来了好处,还是用来“炫技”割韭菜的工具?
先来说隐藏式门把手,这个被车企包装成“科技美学”的艺术品,俨然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厂商号称它降低了风阻、提升了续航,甚至能让车子看起来更高级。可到了实际使用中,它的缺点瞬间暴露。冬天在北方司机们的朋友圈里,它简直是被点名批判的常客。寒风刺骨,门把手被冻结,按也按不出来,弹也弹不回去,作为车主,能做的只有两件事:拿热水浇或者动用吹风机。而万一发生交通事故,车门需要从外部打开时,这个隐藏式设计又成了车内人员的“生死阻碍”。车企口口声声说有应急机制,但那复杂程度可不是路人随手就能懂的。这样一个影响便利性和安全性的设计,到底是为了谁的需求?难道把车子的最基本属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丢掉,就能称得上“科技感”了?
再讲全景天幕,从外观看确实让人心生向往,大片玻璃顶,号称“仰望星空”的浪漫载体,实则是车内乘客的头顶“烤箱”。炎热的夏天,当阳光直射下来,那彻底无法开启的大玻璃就成了储存热量的温室。厂家会信誓旦旦地告诉消费者,这玻璃能隔绝99%的紫外线,可实地体验过的车主都明白,这隔的是理论上的数据,挡不住真实的暴晒。如果你在街头看到有司机在车里撑伞、或者顶棚贴满了遮光纸,那真不是段子,而是车主们为了降温的“自救”。更讽刺的是,这东西成本不高,还成了销售时让人掏更多钱选装的筹码。这样的 “创新”,不过是在廉价减配的包装下,又多割了一层消费者的韭菜。
再来看屏幕换挡,和新一代车内的各种“触屏”操作一样,这玩意被车企定义为“简洁”“时尚”。但真到了使用时,这种缺乏物理存在感的设计无异于玩命。比如倒车这种需要迅速反应的操作,你在屏幕上滑动个虚拟键,光是确认点没点对位置,不知道要浪费多少反应时间。更别谈在高速行驶中,短短几秒的低头寻找按钮,带来的潜在危险有多吓人。在设计这个功能时,厂家到底有没有想过车主需要的不是光鲜的屏幕,而是能让手指自己记住位置的可靠性?
说到底,这些所谓的“突破”,不少只是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用概念炒作掩盖实用功能的妥协。隐藏式门把手、全景天幕、屏幕换挡等就是典型代表。羊毛出在羊身上,它们不仅没实质性提升用车体验,反而推高了安全隐患和使用成本,说“智商税”一点不为过。
好消息是,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比如默认单踏板的违规模式将在未来被禁用,增加实体按键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部分地区开始要求取消隐藏式门把手。市场在倒逼行业回归设计本质:别什么“科技感”都强行扣在头上,别再逼着消费者做无谓的适应和妥协。
在消费者的实际诉求与行业浮夸创新之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理性声音开始发酵。但问题留给我们每一个人:你还愿意为这些华而不实的“科技”埋单吗?创新不等于热闹,炫技不应该凌驾于安全与实用之上,当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重复上演,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思考,这车究竟是为“用得好”还是“看着炫”设计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