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夫妇买了大牌混动车,后悔透了

买了一辆混合动力SUV,本想省油又环保,结果却收到三次召回通知,新西兰一对夫妇彻底对爱车失去了信心。

一辆车、三次召回

在Nelson,Bill和Helen Rice夫妇在2023年5月花了56,500纽币,买下了一辆仅仅开了5个月的福特Escape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车辆当时的里程数只有4,000公里,空间够大,还能带上他们的狗狗Meg——省油、环保、实用,一切看上去都很理想。

新西兰夫妇买了大牌混动车,后悔透了-有驾
图片

刚提车的时候,他们非常满意,打算把这作为长期用车。

可没过几个月,第一份紧急召回通知就寄到家门口。

福特提醒,车辆的发动机可能会提前损坏,还可能向发动机舱泄漏大量机油或燃油蒸汽。

一旦出问题,车内会听到金属撞击般的巨大声响。夫妇俩赶紧把车送去当地经销商,更新了动力控制模块。

然而事情还没完,电瓶在今年4月直接没电,车子完全无法启动。

4S店来救援后说可能是车门没关好或灯没关,但夫妇俩坚持觉得问题没那么简单。

之后空调、电子系统频繁出问题,换了新电池还是不行,然后紧接着的就是第二次官方召回——这次是发动机制造缺陷,可能导致敲击声。

官方还承诺,未来10年或24万公里内,如果发现问题,会给一次性免费更换零部件的机会。

新西兰夫妇买了大牌混动车,后悔透了-有驾
图片

而真正让这对夫妇心凉的是第三次召回。

今年5月,他们又收到一份通知:电池可能会短路并引发火灾,甚至可能在行驶中突然失去动力。通知明确要求车主立即停止给车辆充电。虽然经销商又通过软件更新修复了部分风险,但这对夫妇已经彻底对车子失去了信任。

信任彻底崩塌

Rice夫妇最气愤的,不只是召回次数多,而是信息披露的延迟。

他们发现:同一份电池召回,美国早在2024年12月就已公布,加拿大1月就有通知,澳大利亚4月也发了信。

可新西兰用户直到5月2日才收到通知。

新西兰夫妇买了大牌混动车,后悔透了-有驾
图片

夫妇俩质问福特为何拖了5个月才告知车主,得到的答复却是“各地区独立运作”,“由于法律团队讨论,信件寄送有所延迟”。

多次邮件沟通下来,Rice夫妇越来越觉得这辆车“不适合上路”。

今年7月,他们正式给福特写信,表示车辆已经失去用途,不再符合购买初衷,要求退车退款。

但福特新西兰的回复是:最新的召回已经完成,剩下的电气故障与召回无关,不构成“重大缺陷”,因此不接受退车。

新西兰夫妇买了大牌混动车,后悔透了-有驾
图片

在进一步咨询中,Team Hutchinson Ford告诉他们:根据新西兰《消费者保障法》(Consumer Guarantees Act),车辆必须出现严重且无法修复的缺陷,或者供应商在合理时间内没能解决问题,消费者才有权退车。

而召回不等于车子有问题,厂商在召回中已经处理了潜在风险。

换句话说,这辆车依旧不符合“重大缺陷”的退车标准。

夫妇俩对此完全不能接受。他们表示,如果早知道车辆存在这些隐患,绝不会花这么多钱买下它。

如今车辆停在院子里,他们甚至不敢开出门,更不敢转手卖人——毕竟一旦说出“这车被召回过三次”,谁还愿意接手?

谁来为消费者买单?

目前,这起纠纷已经提交至机动车争议仲裁庭(Motor Vehicle Disputes Tribunal),等待听证。

福特新西兰的发言人Tom Clancy承认,Rice夫妇遇到的情况“非常不理想”,也理解他们的沮丧。

但他强调:电池召回并不是立即威胁,车子依然可以开;而全球范围内真正出现问题的车辆不到1%,新西兰更是零报告。

新西兰夫妇买了大牌混动车,后悔透了-有驾
图片

Clancy还补充,召回是车企的常规做法,很多时候是为了消除潜在隐患,而非车辆真的已经发生了大规模故障。

因此,召回本身并不等同于违反消费者保障法。

不过,消费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

Rice夫妇觉得,花大价钱买的新车,短短两年内接连三次召回,怎么可能让人放心?更何况,信息滞后、沟通不畅,让他们对整个体系彻底丧失信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