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老总后排秀操作,网友调侃营销花活,用户更关心真实技术

有没有人最近刷到那条车企老总钻进后排、身手敏捷地上演“呲溜呲溜”移动游乐场的短视频?反正我是看得忍俊不禁,头一回觉得车展好像不是让你看车,倒像是去动物园围观新奇特的人类表演。你说,现在车子都快被玩出新花样了,连换衣服都能整出高阶操作。宣传语还洋洋洒洒地写着“把衣帽间搬进车内”,敢情这车要转型做流动剧院了?你琢磨琢磨,这招式,是想秀给谁看?

而且这操作真不是随便扬一扬就能火起来的“段子”。实际一点儿说,家用车后排的空间,不会让你舒舒服服弄个试衣间。垂直距离咋样?90-100厘米左右吧。你站着,腰直不了,坐着,腿也伸不长。裤子能穿出来算你厉害,要是赶上颠簸路,车一晃,估计动作都“变形”,旁边看热闹的满脸问号:“这车里在干啥?”真的,车企老总这样一秀,别说展示产品了,倒像领衔一场生活版魔术秀。

像是后排挂衣服的画面,宣传片里看着很高级,但是你要真挂一排,开起来啷啷当当的,布料摩擦、衣架碰撞,响声都快能组乐队。体验算啥?还不如家里窗边晾衣服自在。说提升用车舒适性,实话实说,普通家庭真的会在车里穿衣吗?或者把衣服从家里搬进车里?怕不是让“噪音污染”和尴尬时刻变成开车标配。营销团队认真点行不行,体面点聊硬核技术不香吗?

其实要追溯汽车营销那些年,能让人印象深刻的还不是这些“热闹玩意儿”。上世纪八十年代,丰田就靠在宣传里实打实地讲发动机耐久,什么“四缸机器10万公里不大修”,这个数据直接让车主觉得“这车靠谱”。到了新能源领域,比亚迪靠着“刀片电池”针刺测试,明确告诉大家“不起火、不爆炸”,这可比后排健身杂技吸引多了。技术本身的硬实力比戏多容易建立口碑,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

真说现在汽车市场,谁还图个新鲜?据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前阵子搞了个调研,72%的用户购车盯的就是“三电系统”的靠谱、底盘调校的舒服、续航不是骗人那种假的标准。剩下关注车里那些“花边设计”的,才8%。这差距摆那儿,谁看不明白?说白了,你不是买个移动衣帽间,你是看能不能安全代步、别整天出去抛锚、还省点精力的钱袋子。市场现状很直接,套路营销想拐弯抹角当主打,纯属事倍功半。这一波车企真该自我反省一下。

咱就假设一下,如果车企老总摒弃那些“后排穿越”的骚操作,改行拆解自家技术——你比如,给大伙直播绕车一圈,展示电池技术,聊聊低温续航到底能跑多远。冬天零下二十度,你的车真的能挺住了?又或者说说电机的功率密度,节能还能输出猛动力,这才是让用户怦然心动的“硬核数据”。甚至实地给底盘来一次过减速带的滤震体验,或者讲讲碰撞时高强度钢板的安全性,聊聊遇到突发情况能保护乘客,这些都能正正经经圈粉。老总应当拿时间钻技术,不必钻后排“秀特技”。

其实,换个角度说,车企营销再花哨,用户看中的还是那些有用的细节。衣帽间再高级,谁不更关心冬天续航还顶不顶得住?后排再神奇,还不如底盘给力、开车能放心。那些花架子真没什么竞争力,车企营销倒不如老老实实造车,把技术练硬了才算赢得信任。这话也不是我瞎说,谁买车都不会冲着“魔术衣帽间”下单,都是奔着安全舒心、持久可靠的方向努力消费。

话说回来,每次汽车圈刮起这些奇怪的营销风,咱总会忍不住问:到底是谁在主导这些“穿梭秀场”?是潮流变化太快吗?还是市场真的饱和到只能靠“装神弄鬼”博眼球?有的人想“用故事打动观众”,但故事没说服力,反倒变成网络段子素材,满屏都是调侃。营销团队总想打造差异化,但技术才是强心针。那种“老总钻后排到处游”的营销,活脱脱成了二次传播的段子,流量有了,信任却消失。

我琢磨着,这背后还是折射出行业焦虑。产品差异越来越小,本来老百姓买车能选的不多,技术又像一道家常菜,人人讲“三电”“续航”,都在比安全性和舒适性,比谁更靠谱。于是营销团队绞尽脑汁找“呲溜呲溜”的新路,结果偏离了原有赛道。可惜呀,你脱离技术谈体验,就算蹦个“换衣魔术”,消费者一眼看穿,热闹后转身就忘了。

车企老总后排秀操作,网友调侃营销花活,用户更关心真实技术-有驾

再说了,车不是玩具,更不是综艺节目载体。谁要天天在车里换衣服——副驾驶拥有“百变空间”也不是刚需。技术扎实才叫底气,底盘调校、动力系统、电池管理,每个环节都是讲究。你回想丰田皇冠那波“耐久无大修”咋火起来的?比亚迪“刀片电池”怎么就天天被安全派吹爆?这些都是靠数据和口碑慢慢积累的,营销话术从来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

网络上多了一句“新车发布会,十场有九场搞直播秀,剩下一场在和老总斗趣”。但真要让用户心动,技术细节必须拿得出手。你看那些用数据说话的品牌,销量强势不靠嘘头。衣帽间、后排变身空间大师,看似新颖,买完车之后谁还关注呢?而且多的是吐槽帖说这些设计占地方、用不上,时间久了还可能变成鸡肋浪费。买车图实用,营销别太飘。

车企老总后排秀操作,网友调侃营销花活,用户更关心真实技术-有驾

说到消费者习惯,大家越来越趋于理性。再好看的衣帽间,不如底盘抗造;再炫酷的直播表演,不如车身多点高强度钢。要的是踏实开、安心用。不怕你笑话,车企老总如果能有一场专门讲解技术细节的发布会,我还真愿意去围观。起码能满足“买前多了解、用时不踩坑”的愿望。要放下那些虚头巴脑的噱头,把时间、精力砸在提升产品力上,才算把行业带回正轨。

反思一下吧,眼下汽车圈最需要的,还是实在的创新和透明的技术阐释。营销花活儿,玩得再深,终究只是流量小高潮,撑不起长期信任。老总钻后排的表演可以留在短视频里,技术过硬的数据和真实体验才能走进用户心里。厂商与其在营销里挖空心思造梗,不如脚踏实地把每一项关键指标讲明白、做漂亮,这才是引领市场的长远之道。

这么一折腾,车企营销“跑偏”问题已经不是小事了。高光时刻和好笑片段变成热搜和段子,并不能搞定用户挑剔的心。市面上跑捷径的企业不会长远,谁能把性能和安全做扎实,谁才能赢得未来。不如让发布会变成“真功夫点评台”,让流量叠加技术,最终还是那句话,唯有产品硬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说到底,汽车营销本应该围绕技术、创新和用户真实需求。花活只能一时吸引目光,不能改变决定。你不觉得吗?开一辆可靠舒适的好车,比什么“后排穿梭”强多了。你怎么看待“直播秀场式”的新车营销?愿不愿意为技术细节买单,而不是为一个“车内衣帽间”心动?欢迎来评论区聊聊,看看大家怎么看汽车圈这些花式秀操作。

车企老总后排秀操作,网友调侃营销花活,用户更关心真实技术-有驾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