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电动车,越来越不像在挑车,倒像在看一场互撕的真人秀?那张别克内部流出的沟通截图,在理想MEGA风波后悄悄传开,没提一个脏字,却让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表示这次我站别克。
怪事,车企突然不吵架了。
就在不久前,刷开手机,满屏还是某品牌电池自燃、某车续航虚标的对骂。点开评论区,那阵仗,比菜市场还热闹。可现在呢?翻翻2023年的新能源车投诉,因为营销打架引發的纠纷,居然掉了6个百分点。消费者变得更宽容了?别傻了,是大家终于看烦了。
你真以为是车企一夜之间良心发现了?
怎么可能。是数据在狠狠打他们的脸。
别克E5一个月能卖出去五千辆,靠的不是在发布会上骂对手,是用户真金白银堆出来的交付量。比亚迪那边,五万名研发人员,一年砸进去近四百亿,丰田捂了那么多年的固态电池,都快被他们冲进10分钟充80%的禁区了。这时候你还在跟人比谁家的PPT做得更炫?
清华大学那边早就有一份研究,说研发投入每增加1%,品牌价值就能跟着涨2.3%。这不是什么商业玄学,这就是一道小学算术题,只是以前有人假装不会算。
你去蔚来的展厅转转,销售小哥不会再神秘兮兮地跟你聊理想的车机到底卡不卡,他只会告诉你,我们今年又多开了120座换电站,长途不愁了。你去特斯拉的超级工厂,保安不会拦你,甚至会递给你一张参观券。他们比谁都清楚,真正的信任,不是靠贬低别人堆出来的,是让你亲眼看着,一颗螺丝是怎么拧上去的,一块电池是怎么封装的,一个焊点是怎么检查的。
最讽刺的地方来了。那些天天把我们最懂用户挂在嘴边的品牌,其实用户早就用脚投了票。J.D. Power的数据是不会说谎的:那些把宣传重心放在技术上的车企,用户的好感度硬生生高出37%。
用户不傻。当你把他们当傻子的时候,他们早把你的那点小套路看穿了。
中国汽协前阵子搞了个自律公约,第一条就白纸黑字写着不准恶意诋毁竞品。这哪是什么道德层面的约束,这分明是市场倒逼下的一条生存法则。你骂得越狠,越是暴露了你心里的虚。一个真正有底气的人,从来不需要靠对手的黑料来给自己撑场子。
我认识一个刚提了别克E5的车主,从头到尾,他就没问过一句这车比Model Y强在哪儿。他翻来覆去问的都是:这车冬天续航实际掉多少?以后换电池贵不贵?我们这儿的售后网点在哪?
他不是不关心对比,他只是比那些看热闹的人更明白,真正的差距,从来不在广告片里,而在三年后的电池衰减率,在凌晨三点道路救援的响应速度,在你失手摔了中控大屏后,客服会不会第一时间说别担心,我们给您处理。
车企之间的战争,早就从口水横飞的发布会,转移到了悄无声息的实验室里。你还在津津有味地看谁家PPT的特效更炸裂,人家可能已经在固态电池领域藏了十年的专利。你还在盘算谁家降价更狠能薅到羊毛,人家早把研发经费烧成了用户手里的口碑。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我选的车没人夸这种问题了。一辆真正的好车,从来都不需要踩着别人才能站起来。
它自己,就能跑得比风快,比谣言更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