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沉痛的心情,看到小米SU7车主不幸遇难,心里总觉得很压抑。虽然司机确实是第一责任人,喝酒驾驶,开到超速一百多,没有任何借口。但我在想,是不是可以从设计角度再反思一下,比如门把手的冗余设计。这么一个细节,或许能在某种极端情况下,救下一命。
你知道的,门把手在传统车里无非就是个开关。驾驶员一只手摸到,就哗的一下开门,或者关门,简单又直接。有些车,设计得比较复杂,但是小米这款用几个一模一样的门把手,号称极简。但设计太简,就变得太单一,没有备选,在一些特殊状况下就可能出现绝对的出错。
我记得我之前翻了翻车主的评论,说用的都是常规操作,也没人特别注意冗余措施。但实际上,车门开关设计,除了你惯的按键,还可以考虑备用方案。窗户调节那里不是也有一组备用按钮吗?从安全角度看,冗余不一定是多余。
这让我想起一个什么事。前阵子遇到个朋友,他买了个刚上市的新能源车,车价差不多。客服说,关门的时候,车会自动检测门是否关好。结果,门没关好,车也不走。就我知道的,很多新车都在这块用传感器减轻司机负担。不怕错开门,但如果传感器失灵或者被人为遮挡,就出问题。
是不是可以想,门把手上也可以加个冗余提示,就像厨房的火焰检测器,要是门没关好,蜂鸣提醒。这个设计,最起码能在关键时刻给司机再一次警告。这点上,很多车厂还是比较懒散,反正只要走程序,就算出了事故也没人负责。车的安全,很多细节都值得再琢磨。
我要说一句:光是设计上的完善,还不够。消息里说,嫌那司机喝酒驾驶,但我猜他日常开车,真的是auto pilot那种感觉。酒后驾车,脑子里肯定一片混乱,反应慢,判断失误。也许对于他来说,门把手那点事,已经不在意了。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很多人偏偏喜欢冒险、醉驾?我觉得,除了心理问题,还有一种无所谓的心态。车子那么智能,感觉无忧无虑,不怕出事了,也会有侥幸心理。反正我还能开。但结果,伤了自己,也牵扯出无辜。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车越来越智能到让人有点懒散?我有个朋友说,他买的那辆车,别说自己操作了,坐上去,只要一打方向盘,手机APP就知道在哪,看车在哪里,省得动手。那些冗余设计是不是也在不经意间消失了?就像我们小时候用的机械门锁,还能用备用钥匙,现在的车,可能很多功能都变成无感操作。
这个事儿,我最后还得对比一下实操差别。进口车和国产车,差在哪?我觉得,就数字来说,同价位基础车,配置还是有差距。比如内饰用料,材质的细节手感,就算都塑料,国产车有时候更硬朗,进口车用料更细腻。对比两个品牌的售后服务,价格差不多,表现差距也不小。这方面,供应链扮演着极大角色。我曾经跟配件供应商聊过,他们说,零件到货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决定车企的表现。 供应链不稳定,就像开饭店,灶头上菇凉,食材不上枱,菜就烂掉了。
可我一直在想,研发流程那些事。车企的研发就像做饭。厨子(研发团队)得提前想好配料,调好味道。流程有多繁琐,像是最基本的试菜。有个朋友做零部件供应,他说:最怕的是研发上出了问题,慢慢导致生产线停滞。啊,不止生产线的问题,产品出来后市场反应也很重要。很多车在设计时,不一定考虑到用户心理。这点身为行业,从业人员有责任。
以前我跟车厂的设计师聊过,他们说用户的反馈永远赶不上市场变化。我在想,这是不是又一个滑坡?我没细想过,也许设计一辆车,除了用,更多人关心的是它能不能不出麻烦。轮胎花纹设计得好不好,刹车够不够灵敏。
但我又有一个疑问:厂商本身是不是也面临压力?很多KOC(关键意见消费者)为了点关注度,会用比拼真香和血馒头吃人血的方式折腾家那里。我们这边有句老话,没到88别笑人家瘸子瞎子。意思是,不要轻易评判别人,因为事情很复杂。
一说到88这个数字,我又想,很多车的保值率就像88了就没几年了。如果这块细节考虑不好,车主一年之后就怕贬值。依我看,要做好这点,可能需要从生产的材质,到市场的定价策略,甚至后续的维护方案都得考虑进去。
说到供应链和研发,打个比方吧。就像做菜,每个调料的采买都得经过小心斟酌。如果某个调料出问题,整盘菜都可能变味。供应链就是调料链。这点上,不少车厂暴露出软肋,比如新车推出来,零件就断货,一等就是两个多月,用户投诉不断。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某些车在市场上能坚持下来,价格变化不大,口碑还挺不错。车子价值,不光在外观或者配置,更在于用料和工艺。但到底哪个环节更重要?我倒没那么绝对。可能,最关键的,是车企对细节的把控是否到位。
不过啊,还是有些自我更正的空间。之前说供应链那么重要,但研发投入和供应链的兼容性,才是一体的。不能只盯着快,要考虑稳。否则一窝蜂追赶,最后得不偿失。
我好奇:你们觉得,买车最怕的是什么?是安全?还是操控?我猜(这点没细想过),其实大部分人关心的还是我能用多久,或者我保值了没。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手里的车,都是看用的,而不是看了就喜欢。
停一秒,想象着车窗外的景色,也许,未来的车会更智能,系统会更贴心,但又会不会让我们变得更机械?或者,我们要不要反思一下,那些细节,才是真正关乎安全的关键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