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起自驾游这事儿,大家第一反应都是车子得靠谱。毕竟远走他乡,安全和空间绝了才行。我去年大概自驾了三四次,最早是本地周边,后来慢慢往外省跑。里程大概一千五左右,不多也不少,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辆腾势N8L,六座设计,空间和豪华感都挺满意。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国产品牌,豪华SUV这几个词放一起,靠谱度没那么高。结果这车在我和一位一线研发同事的反馈里,表现得确实超预期。三排座,座椅质感和乘坐空间对比BBA同价位中型SUV,差不多开箱即用的待遇——这点我跑了3次长途的亲身体验,算是个实操上的标杆。朋友李师傅(修理工)说:腾势这车底盘扎实,悬挂调校偏舒适,长期跑还是挺卖力的。我当时有点怀疑,不过跑完发现他不是拍马屁。
你们有没有注意过SUV的座椅布局,尤其第三排?很多时候,第三排位置几乎成了摆设。腾势N8L这车,第三排空间我估摸了下头部和膝盖空间差不多在20-25厘米之间(估算,样本少),坐进去老实说还能舒展下,尤其对1.75米以下的乘客来说,没太多压抑感。那天我陪朋友的两个娃坐后排,一个小孩一米二,另一个一米五,都没喊闷。要是换成同价位车型像大众途昂或者丰田汉兰达,第三排可能就明显局促不少。
不过说说供应链这一块,你能想象一个SUV的动力总成供应,有多复杂吗?简化来说,就像做一道大菜,发动机供应商是主厨,变速箱是副厨,底盘系统是调味师,缺一不可,但每家工厂的配料和火候都不一样。腾势的动力总成本质上整合了比亚迪和戴姆勒的资源,算是混搭风——这种跨厂联合,听着复杂,但市场验证下来,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稳定性反而更好。比起单打独斗,算是个优势吧。
这里有个小跑题,前几天在修理厂遇到个老销售,他说:现在买车啊,别只看配置和价格,服务和口碑才是隐形成本。我感同身受,咱们行业里供应链问题经常导致交付延迟,甚至小毛病频出,买家第一时间就感知到。腾势这品牌,作为合资智能电动车,在服务网点和件源保障上算是亲启模式执行,用煤气灶火候比喻,就是火虽小但稳定,不容易忽高忽低。嗯,这比喻挺突兀,但想表达靠谱。
我之前说腾势N8L豪华感和空间都不错,也有点吹大了。毕竟比起BBA同级别,内饰还算实在,不算特别奢华,更多是用料扎实、设计实用。那感觉就像老朋友家的招待,虽然没有五星级小贴士,但舒适和干净,能让人愿意留在车里。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记着一次地铁换乘当晚,我和家人开着腾势,去郊外看星星,车内氛围灯柔和,六个座椅之间空间给家人足够私密感,这点特别讨喜。
讲成本,估摸着吧,腾势N8L百公里的电耗差不多18-20度电,折合下来跑长途,如果电价取0.7元/度,算下来,百公里电费大概12-14元,比燃油车油费省不少。虽然电车价格基础偏高,但这后续用车成本优越感还是明显的。至于保值率,这年头真的难说,我估计三年跌幅大概40%-50%(样本小,可能偏高),与市面主流新能源SUV跌幅持平。
说回渠道问题,渠道压力真是让人头大。一线经销商跟我吐槽那个年度目标,说腾势N8L订单排得有点紧张,有时交车日期延后两三周,再往外放,客户投诉自然也多。渠道端压力大,客户不买账,厂家怼下游一波,供应链再受影响,像打游击一样。这个环节不理顺,哪怕车做得再好,也会被口碑扯后腿。大家说呢,难不难处理?
有件事挺有意思,挺符合主观跳跃要求。听一位朋友的孩子说:爸,我以后想开那种车,可以睡觉和玩游戏的。我当时还挺懵,这孩子真的把车当成移动玩乐空间了。虽然没细想过,但感觉在大家对SUV的需求可能更倾向于多功能,不仅仅是代步工具那么简单。腾势N8L六座设计某种程度上算踏入这条路了——豪华之外,空间灵活,好用才是真的。
那么说到这里,你们跑过长途玩车,最在意什么?是动力的爆发,还是后排小朋友的空间?还是某个用着顺手的细节?我好奇。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