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火光刚熄,救人者手上还带着没擦净的灰,小米汽车的直播间已经开了。有人在弹幕里问:这时候直播卖车,是不是太没眼色了?我也这么想。话说回来,难道他们真觉得,用户看到这场事故的痛点,就会顺手掏钱包买SU7?说白了,这事儿得分场合,直播本该延期,那种念头谁都懂,怎么就没传出来换个策略呢。
车圈里那些事情,尤其是一线上的,绝对不能按线性思路来讨论。比如这次的事故,酒驾致死,这是交警一锤定音的结论。酒驾这部分责任,是人的问题而非车辆本身了。小米SU7的车质问题没被直接提出来,我反而好奇那车真有多安全?产品研发那块,我认识个朋友,是专做汽车被动安全的,之前和我说制造一台车如临摹一个复杂机械乐队,每个环节都得严丝合缝——一个零件延迟三天交货,后续流程就可能连锁反应影响到最后整体安全性能。你能想象整个供应链就是一张巨网,稍不留神,一个酒驾事故的社会话题,不经意间可能都冲击了用户的安全感认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3月29号那起事故刚好也开在类似场景,当时用户和市场的反应都被营销团队踩到了地雷区,造成网络上口碑陡降。小米汽车这次又沿用之前没调整好的策略,真让我替他们捏把汗。哪怕网络评论里有很多带节奏的声音,但从一个资深汽车行业人的角度看,企业怎么可能不知道营销时机的重要?这就像供应链断货,你总得先告诉用户咱们要发货了,再说细节更靠谱。
说实话,对小米现在的这种边火边卖的策略,我的态度有点复杂。一方面,他们确实借着流量优势争抢市场,这比传统车企要机智多了;但另一方面,如此操之过急,不是等着信任慢慢流失吗?我记得几年前有渠道经理跟我吐槽,产品卖不出问题第一,市场反应慢第一,影响品牌第二。这三个步骤里,要是第二步就崩了,前两步白干。小米现在的直播画面里,观众心里其实都在盘算,这车卖得着吗?
第一次看到有人现场砸窗救人,现场视频让我心里一紧:汽车安全不只是设计出来那么简单,还得看社会使用环境和使用者行为。车企自身产品安全线和用户安全意识是两道不同但互相串联的堤坝。小米汽车的研发团队可能在做把控,但这次事故让我疑惑,用户买车时真的考虑到了酒驾风险链条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另外我也对小米的供应链有些好奇。汽车供应链不比手机复杂太多?不完全是。这种复杂度有时候像织一个五层的拼图,供应商多到数不过来,有本地的也有海外的,你的安全部件从哪儿来,品质保证流程多久,责任链怎么厘清,搞不好就成过度包装。供应链问题差不多就是汽车行业的心脏病——一旦出一点问题,整个车就要被返修或召回。虽然我没细想过,比起芯片短缺和原材料涨价,事故这种社会事件对供应链本身影响是间接的,更多是信任链条的问题。
说起信任链条,我想起上个月跟一位新能源销售小哥的聊天,他对我说:我们给客户讲续航,讲电池安全,可客户下一秒就看网上那些事故帖子,理解很难统一。这其实是人性,也是营销的无情难题。销售再怎么说值不值得买,最终谁要是心里没底,买的时候手就会缩。小米这次的直播,曝光率是真的高了,但相信用户的心态和选择比流量数据更复杂。
顺便说一个粗糙心算,我估摸着SU7的百公里成本可能比同级别燃油车贵个10%到15%(样本少)。要考虑电池成本和组装调试的复杂度。那为何价格竞争力偏低?因为一旦发生事故,赔付和品牌修复的成本又叠加进去——我敢打赌,车企财务压根没办法算出个准确数字,全都是估算。这就是汽车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地方,投入产出不透明的风险太多。
跑题蹭换一个话题,前几天看了个朋友刚买的路虎发现,开出去泥地刹车都没打滑,他感叹这车做得真用心。这让我想起,造车不只是工业,更是一种情感工程。小米这轮直播风波,或许正好暴露了他们在情感工程上的短板。这种信任感,用钱砸是砸不出来的。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样一边发生人命事故,一边直播卖车,消费者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他们买的是汽车还是连带着一份信任?或者说,主播手里展示的车钥匙,到底能不能打开用户的安全感?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