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次人事空降,揭示传统车企的焦虑与路径依赖2大难题

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大伙儿聊起一些传统企业转型,特别是汽车行业,总绕不开一个词:华为。好像不管谁家出了新车,只要和华为沾点边,股价就能抖三抖;哪个高管要是从华为出来的,立刻就被媒体捧成降临凡间的“紫微星”,仿佛一个人就能单挑一个产业链。

这不,东风旗下的硬派越野品牌猛士,就请来了一位前华为的猛将赵安,去扛销售的大旗。公关稿写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什么“关键拼图”、“品牌升维”,恨不得下一秒就开着猛士去火星了。

我一般看到这种新闻,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习惯性地想往后退一步,捋一捋背后的逻辑。这事儿吧,其实没那么玄乎。咱们先不算金钱账,算算另一本更重要的账:一本叫“焦虑”,一本叫“路径依赖”。

先说焦虑。现在最焦虑的是谁?不是嗷嗷叫着要颠覆世界的造车新势力,也不是家里有矿、躺着赚钱的豪华品牌,反而是那些“浓眉大眼的”传统车企,尤其是国企。过去几十年,人家玩的是另一套游戏: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是安身立命的三大件,再加上几十年铺下来的经销商网络,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可电动化、智能化一来,游戏规则全变了。三大件被电池、电机、电控给“格式化”了,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成了新的核心竞争力。这就好比一个练了一辈子屠龙刀的老师傅,突然发现全世界都在用激光枪了,你那身功夫再好,也架不住人家射程远、威力大。

1次人事空降,揭示传统车企的焦虑与路径依赖2大难题-有驾
1次人事空降,揭示传统车企的焦虑与路径依赖2大难题-有驾
1次人事空降,揭示传统车企的焦虑与路径依赖2大难题-有驾

更要命的是,消费者的心智也在变。过去买车,看的是品牌历史、机械素质。现在买车,尤其是年轻人,他可能更关心车机流不流畅、语音助手傻不傻、自动泊车能不能停进自家那个刁钻的车位。这套“用户体验”的打法,恰恰是互联网和消费电子企业的看家本形。传统车企那套以4S店为核心、层层分销的模式,离用户太远,根本听不到炮火声。等反应过来,市场份额已经被蚕食得差不多了。

所以你看,猛士请来一位华为系的高管,本质上不是请来一个“销售总监”,而是想请来一整套“华为的方法论”,或者说,是想为自己这台庞大而沉重的传统机器,打上一个来自新世界的“思想钢印”。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战略焦虑:自己的基因里没有这东西,内部培养又太慢,等不及了,只能花大价钱从外部“空投”一个。

1次人事空降,揭示传统车企的焦虑与路径依赖2大难题-有驾

接下来说路径依赖。一个组织跟一个人一样,一旦在某个模式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就很难跳出来。传统车企的路径依赖是什么?是B2B思维。他们的客户本质上是经销商,而不是终端用户。他们的整个体系,从研发、生产到营销,都是围绕着如何把车“批发”给经销商来设计的。而华为,尤其是在消费者业务上打过硬仗的团队,他们是纯粹的C端思维,一切炮火都直接对准消费者。他们会研究用户画像,会搞粉丝运营,会把发布会开成科技春晚,这套打法是刻在骨子里的。

让一个习惯了B2B模式的企业,去学习C端打法,难度不亚于让大象学跳街舞。组织惯性、部门墙、复杂的KPI考核,都会成为阻力。所以,空降一个“外来的和尚”,往往被视作一剂猛药,甚至是“休克疗法”。指望他能像一条鲶鱼,搅动一池春水,把旧有的体系冲垮、重塑。

1次人事空降,揭示传统车企的焦虑与路径依赖2大难题-有驾

但是,这事儿真的有那么容易吗?我持保留意见。一个优秀的将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所处的系统和平台。赵安在华为能打胜仗,背后是华为倾尽全力的研发投入、强大的供应链掌控能力、以及那套著名的“狼性”组织文化。这相当于给了他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和一支武装到牙牙齿的军队。现在他到了一个全新的战场,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组织基础,他手里那套从华为带来的“武功秘籍”,还能不能使得顺手,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到底是“平台成就了个人”,还是“个人成就了平台”?在大多数情况下,答案都是前者。一个空降兵,尤其是带着“救世主”光环的空降兵,往往会面临巨大的排异反应。他带来的新理念,可能会被旧体系视为“异端”;他想推动的改革,可能会触动无数人的奶酪。最后,要么他被系统同化,要么他被系统耗干,黯然离场。这种故事,在商业史上我们见得太多了。

所以,对猛士而言,请来赵安只是第一步,而且是相对容易的一步。真正困难的,是如何给他创造一个能让他放手去干的环境,如何改造自身的组织土壤,让这颗从华为带来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而不是水土不服。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销售问题,而是一个深刻的组织变革问题。这需要最高层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愿意为了长期目标,承受短期的阵痛和混乱。

说到底,车圈从互联网公司挖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的范式转移。汽车正在从一个“机械产品”加速进化为一个“智能移动终端”。谁能率先完成这场基因重组,谁就能拿到下一张时代的船票。猛士的这次人事变动,只是这场宏大变革中的一个微小缩影。成功与否,不能只看一个人的履历有多光鲜,而要看一家企业变革的决心有多彻底。否则,再华丽的“关键拼图”,也可能只是一块看上去很美、却始终嵌不进去的“异形积木”。咱们这些吃瓜群众,还是搬个小板凳,继续观察吧。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