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制造商的愤怒:为何乘龙要对理想重拳出击?点个关注,带你揭秘!
一场看似普通的碰撞测试,为何演变成商用车企的集体反击?当理想i8以100km/h相对速度撞向乘龙卡车时,飞溅的不只是金属碎片,更是两个行业之间的认知鸿沟。这场测试中卡车驾驶室的异常分离、未打码的品牌标识、以及后续乘龙"法务介入"的强硬表态,让事件迅速升级为2025年汽车行业最激烈的公关战役。
事件回顾:一场引发行业地震的碰撞测试
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上播放的碰撞视频堪称"视觉炸弹":8吨重的乘龙M3卡车在撞击中四轮离地,驾驶室与货箱完全分离,而理想i8仅车头轻微受损。测试方中国汽研虽声明这是"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但东风柳汽工程师立即指出关键疑点——卡车液压锁止装置可能未激活,且100km/h相对速度远超商用车常规测试标准。
更致命的细节在于,初版视频中
方向盘标识清晰可见。这直接触发了乘龙"法务正在处理"的公开警告,以及后续连发的安全测试反击视频。直到李想8月18日宴请卡车司机时那句"有冒失但无意冒犯"的公关补救,这场风波才暂告段落。
商用车企的"安全信仰":口碑即生命线
乘龙的激烈反应背后,是商用车行业特殊的生存法则。与乘用车不同,卡车用户多为物流企业,一次安全事故可能引发连锁停工索赔。某品牌曾因刹车门事件导致市场份额暴跌30%,这种教训让商用车企将"零缺陷"视为不可触碰的红线。
理想测试中卡车驾驶室分离的震撼画面,恰恰击中了这个最敏感的神经。尽管中国汽研强调测试"不涉及其他品牌安全评价",但社交媒体上"乘龙不堪一撞"的标签已经形成。对依赖B端客户信任的商用车企而言,这种认知偏差足以动摇根本。
理想踩中的三大"雷区":跨界者的傲慢代价
复盘事件升级过程,理想至少犯了三个关键错误。首先是测试设计争议:100km/h相对速度远超商用车50km/h以下的常规标准,被解读为"自定义规则贬低对手"。其次是传播伦理缺失——未打码的品牌标识相当于将乘龙拖入被动对比,违反了汽车行业"竞品不点名"的潜规则。
最严重的误判在于供应链关系。理想常州工厂日均需3000次卡车运输,而乘龙母公司东风柳汽正是物流装备主要供应商之一。当李想调侃"现实中就不碰了"时,或许才真正意识到商用车企在汽车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后碰撞时代:商乘用车关系的重构信号
这场风波可能成为行业关系的转折点。商用车企或将推动"碰撞测试中卡车参数标准化",防止类似事件重演。新能源车企也需要重新评估与传统卡车企业的合作模式,从单纯的"移动壁障"供应商转变为战略合作伙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跨界营销的警示。理想事件证明,即便有第三方机构背书,非常规测试仍可能引发关联行业的强烈反弹。当技术展示触碰行业底线时,"创新者"光环反而会成为负资产。
结语:碰撞的不是车,是行业认知鸿沟
从卡车四轮离地的瞬间到李想与司机碰杯的画面,这场风波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与工业思维的碰撞。商用车赛道的游戏规则从来不是流量至上,而是安全、可靠、信任的长期积累。理想的教训提醒所有跨界者:尊重行业底层逻辑,比创造视觉奇观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