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行业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去年全国公交企业亏了40多个亿,算下来平均每家要倒贴4000多万。
这个数字一出来,大家都开始担心:咱们的公交车还能撑多久?
看看各地的实际情况就知道了。
深圳的公交客流从疫情前的每天近500万人次,直接掉到了350万。
北京公交集团更惨,负债率都超过70%了。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亏损,而是整个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大考。
要说为什么这么难,原因其实挺复杂的。
现在地铁越修越多,全国45个城市都有了地铁,总里程都突破9000公里了。
再加上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和网约车,谁还愿意等公交啊?我有个朋友就说过,现在出门都是骑个单车到地铁站,再叫个网约车到目的地,全程都不带等公交的。
成本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司机工资这几年涨了不少,比2019年高了将近两成。
新能源车是环保,可价格比传统柴油车贵了四成。
这些开支加起来,公交公司能不亏吗?
各地政府也在想办法。
广州还在坚持2块钱的低票价,全靠财政补贴撑着。
上海搞了些新花样,开了37条社区接驳线。
但这些措施就像给重病患者打点滴,治标不治本。
其实国外早就遇到过类似问题。
伦敦公交每年要拿10亿英镑补贴,新加坡更狠,直接收拥堵费来限制私家车。
这些招数咱们是不是也该学学?
现在有些地方开始尝试新办法。
苏州搞了个"智能公交",用算法来优化线路,听说载客率提高了12%。
杭州更厉害,弄了个"公交大脑",调整线路从原来要三个月,现在一周就能搞定。
这些新技术说不定真能帮公交行业杀出一条血路。
专家说得对,公交不能光当个交通工具。
中规院的赵院长就说过,得把公交变成城市服务的核心节点。
这话听着挺高大上,说白了就是公交不能只会拉人,得学会赚钱。
现在的乘客可不好伺候。
美团做过调查,六成多人最看重公交能不能准时。
这也难怪,谁愿意在站台干等半小时啊?我上次等公交就遇到过,眼看着手机app上显示还有3分钟,结果等了20分钟车才来。
中央倒是给了280亿专项资金,比去年多了15%。
这笔钱主要用来建场站、换新车。
但说实话,光靠砸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成都公交想了个妙招,在部分线路上捎带送生鲜。
你还别说,这么一搞收入还真涨了两成多。
这种接地气的创新,才是公交行业最需要的。
长远来看,公交要活得好,关键是要转型。
这不是公交公司一家的事,得政府、企业、老百姓一起使劲。
把线路规划好,服务搞上去,再开发点新业务,公交还是能有一席之地的。
说实话,公交改革是个系统工程。
既要保证大家出行方便,又得想办法赚钱养家。
这个平衡点,还真不好找。
新能源车倒是个亮点。
虽然买着贵,但用起来便宜,能耗成本能省将近一半。
这可能是公交行业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了。
公交专用道的作用也很明显。
有专用道的城市,公交跑起来能快两成多。
这说明基础设施真的很重要,可惜很多城市的专用道都被私家车占着。
放眼全球,中国公交的规模还是数一数二的。
但要保持这个优势,光靠规模可不行。
未来的公交该怎么走,不仅关系着城市交通,更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说真的,虽然现在公交处境艰难,但我还是希望它能挺过去。
毕竟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公交车仍然是性价比最高的出行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