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将巨变,固态电池已上路测试

新能源要变天,固态电池已经开始路测。

奇瑞星纪元ET,这车你可能还没上手,但我告诉你,它身上贴着“全固态电池”五个大字,不是概念,不是展车,是正在路测的实车。更炸裂的是,负责这块电池的,是国轩高科——国内动力电池的老牌劲旅。350 Wh/kg的能量密度,什么概念?现在市面上主流三元锂电池也就150~250 Wh/kg,这意味着,同样的重量,它能多存一倍的电。官方说续航超1000公里,我一想我那台60升油箱的燃油车,市区加高速也就跑个600出头,这差距,直接被拉开了。

更关键的是,它切掉一个角,还能正常供电。你没听错,我反复确认了消息源,这是奇瑞公开演示过的场景。换成现在的液态锂电池,电池包磕一下、压一下,电解液泄漏、短路、起火,新闻里见得还少吗?三个女大学生开小米SU7高速追尾起火,某车主刚提的理想L8一个月就自燃……这些事故背后,液态电解液的易燃性是绕不开的痛点。

所以,固态电池到底牛在哪? 简单说,它把传统锂电池里那个“液体电解液”换成了“固体”。这个“固体”可能是陶瓷、硫化物,也可能是高分子聚合物。它不流动、不易燃、耐高温,物理化学稳定性高得多。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块“电池饼干”,即便被掰掉一块,剩下的部分依然能稳定工作。安全性,是固态电池最硬的底牌。

固态电池不只是“更安全”,它在重塑电动车的底层逻辑

我们常说电动车“三电”技术是核心:电池、电机、电控。其中电池是命门。而固态电池,正在从根上改写这本“命书”。

先说能量密度。350 Wh/kg是什么水平?特斯拉4680电池目前量产水平约270 Wh/kg,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也在此区间。350 Wh/kg意味着,同样续航,电池包可以做得更小更轻;或者同样大小,续航直接跨入“1500公里俱乐部”。这对整车轻量化、空间布局、操控响应都有深远影响。

新能源将巨变,固态电池已上路测试-有驾

我试过一台搭载高镍三元电池的中大型SUV,车重接近2.5吨,起步猛但过弯时能感觉到“船感”——电池太重,重心下移有限,车身惯性大。而如果换成同等性能的固态电池,整车重量可能减轻200公斤以上,那操控灵活性会是什么样?轻了200公斤,相当于少拉了三个成年人,刹车距离、过弯姿态、加速响应都会更轻盈。

再说充电速度。虽然这次星纪元ET没公布具体充电功率,但固态电池的结构决定了它理论上支持更高倍率充电。因为固态电解质耐高压、不易分解,不像液态电解质在高电压下容易“撑不住”发生副反应。业内普遍预测,全固态电池未来有望实现“10分钟充电80%”,这才是真正对标燃油车的补能体验。

路测车已上路,高端品牌集体押注

你以为只有奇瑞在动?错了。奔驰、宝马这些豪华品牌,早就悄悄把固态电池装上车了。

宝马的首批固态电池测试车,是基于i7改装的,已经在德国高速上跑了。奔驰更狠,直接在EQS上测试锂金属负极+固态电解质的组合,这种方案能量密度潜力更大,但技术难度也更高。这些车可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子货”,而是真实路况下的耐久性、安全性、热管理测试。

这说明什么?说明固态电池已经从“能不能做出来”进入“能不能用得住”的阶段。车企敢拿旗舰车型去路测,背后是电池企业和整车厂长达数年的联合研发。它们不怕失败,就怕错过。

我认识一位在某德系品牌做电池系统集成的工程师,他私下跟我说:“我们现在所有新平台的电池方案,都预留了固态电池的接口和热管理冗余。不是为了现在用,而是为2026-2028年做准备。” 这种“未雨绸缪”,恰恰说明行业共识已成:固态电池不是“会不会来”,而是“什么时候大规模上车”。

新能源将巨变,固态电池已上路测试-有驾

但别急着下单,高端先行,成本是拦路虎

各位车友,我知道你们现在心里可能已经在算账了:1000公里续航、不起火、充电快……这不就是梦中情车吗?别急,我必须泼一盆冷水:未来2-3年,固态电池一定是高端专属,价格不会便宜。

为什么?成本太高。目前全固态电池的制造工艺复杂,尤其是固态电解质的量产一致性、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接触问题,都是卡脖子环节。国轩高科能做到350 Wh/kg并装车路测,已经是国内第一梯队,但良品率、产能规模还没上来。初期装车,成本可能是现在锂电池的2-3倍。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首批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很可能是奇瑞星纪元ET的顶配版、宝马i7的特别版、奔驰EQS的旗舰款,价格至少在50万元以上。它不会一上来就杀进15万级市场。

所以我的建议很明确:如果你现在不急着换车,尤其是考虑30万以上的中高端新能源车,真的可以再等等。等2026年奇瑞说的“上车”、2027年“大规模量产”落地,等更多品牌加入,产业链成熟,成本摊薄,那时候才是普通消费者“上车”的好时机。

真实用户视角: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

我在一个新能源车友群里做过小调查:如果有一款车,续航1000公里,但电池技术不成熟,夏天不敢停地库;另一款车,续航700公里,但用的是固态电池,不起火、不自燃——你选哪个?

新能源将巨变,固态电池已上路测试-有驾

超过70%的人选了后者。一位老哥说得特别实在:“我买车不是为了跑多远,是为了把家人平安接回家。续航差200公里,我多充一次电;电池起火一次,命就没了。”

这话扎心,但真实。我们总在讨论零百加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却常常忽略最基础的“安全”。而固态电池,恰恰是把“安全”重新放回电动车设计的核心。

想想看,未来你的车停在地库里,不再需要“远离其他车辆1米以上”,不再担心“高温预警”,不再看到“某品牌又自燃”的新闻就心慌……这种安心感,是任何花哨配置都换不来的。

横向对比:谁在领跑这场“固态竞赛”?

我们拿目前市面上几款热门中大型电动SUV来对比一下(基于公开数据):

车型 电池类型 能量密度(Wh/kg) CLTC续航(km) 百公里加速(s) 起售价(万元)

奇瑞星纪元ET(路测版) 全固态电池 350 >1000 暂无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新能源将巨变,固态电池已上路测试-有驾

蔚来ES8 三元锂电池(100kWh) ~230 630 4.9 52.8

理想L9 三元锂+磷酸铁锂(44.5kWh增程) ~160(系统) 1315(综合) 5.3 42.98

宝马iX xDrive50 三元锂电池 ~240 665 4.8 74.69

你看,星纪元ET在能量密度和续航上已经形成“代际差”。但注意,它还没正式上市,价格、性能参数都未公布。而蔚来、理想、宝马这些对手,已经用成熟产品赢得了市场。

所以我的判断是:固态电池是“未来牌”,但现阶段,这些主流车型依然是稳妥选择。它们的三电系统成熟、服务体系完善、二手车保值率有参考。而固态电池车,初期难免要当“小白鼠”——新技术总有磨合期。

写在最后:变天已至,但需耐心等待

新能源车要变天了,这不是口号。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路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电动车的“安全焦虑”有望被根治,续航瓶颈有望被打破,补能体验有望质变。

新能源将巨变,固态电池已上路测试-有驾

但变天不是一夜之间。技术迭代有周期,成本下降有过程,产业链成熟需要时间。我们既要看到趋势,也要保持理性。

所以,各位车友,我的建议是:

不着急换车的,等等固态电池的量产落地;

急需用车的,选三电成熟、口碑好、服务强的主流车型;

所有车主,别忘了:安全驾驶,永远比电池技术更重要。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如果明年就有搭载固态电池的车上市,价格贵30%,你会为“不起火”和“1000公里续航”买单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新能源将巨变,固态电池已上路测试-有驾

我是雷慢,一个爱开车、爱琢磨技术的车评人。下次试驾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