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买了车以后,轮胎就成了被忽略的“配角”,日常磨蹭、磕碰,好像并不碍事,直到碰上爆胎、鼓包,才发现安全隐患已经悄悄埋下。这时候想起保养和更换轮胎,往往已经晚了一步。其实轮胎是汽车和地面的唯一纽带,一旦出问题,后果不比发动机故障轻松。不少老司机常说,“轮胎是第一道防线,千万别忽视。”今天就来聊聊,如何照顾好车子的底气,让每一次出行都心安理得。
车轮上的“日常功夫”,不少人常常一带而过,一不小心就吃了大亏。首先,胎压得勤检查——这个不少车主都偷懒。胎压太高,轮胎中间磨损厉害,减震效果跟着丢分,颠簸路面更容易爆胎;胎压太低呢?胎侧容易变形,油耗呼呼往上窜,还会因为胎温过高闹出大麻烦。其实查胎压很简单,有的车门柱子或者加油口就标着具体标准,根据自己车的车主手册看看就行。建议每个月查一回,长途自驾前必须查,谁也不想在路上突然停下来换备胎。还有,夏天别把胎压打得太足,天热橡胶膨胀,稍微低点更安全,能让旅途少些烦心事。天冷的时候反着来,胎压略高一些,避免早上冷启动后胎压过低,影响驾驶体验。
再来说说轮胎花纹里的那些“小秘密”。不少人洗车都只顾车身亮晶晶,轮胎却一团糟。其实胎纹里容易夹带小石子、玻璃碎片,谁都不想这些硬家伙在高速上突然“扎心”吧?顺手用小工具把杂物挑出来,不仅延长轮胎寿命,关键时刻还避开破胎的风险。挑干净后,顺便看看轮胎有没有裂纹、鼓包,胎纹深度咋样,别等“磨损极限标”等到齐平了才抱头痛哭。这可不是添麻烦,真出了事,谁都不敢保证都能及时处理。
再说几个常见的坏习惯。有些人开车喜欢直接跨马路牙子,轮胎侧壁最脆弱,长此以往,鼓包、帘线断裂都是惯犯。还有在工地、巷子里、垃圾堆旁边飞车,粗心驾驶简直就是给轮胎找刺激,碎玻璃、铁钉说不定哪天就扎了进去。长时间停车也有讲究,尽量选平坦地面,要是超过一个月都不挪窝,不如用千斤顶顶起来,免得轮胎局部受压变形,到了需要用车的时候,反倒一身毛病。
轮胎什么时候该换?其实不是花纹还在就能一直用。首先得盯着胎纹深度。现在大部分汽车轮胎上都有磨损极限标识,1.6毫米标准,一眼就能看出来。雨天排水要靠胎纹,磨光了抓地力大打折扣,刹车距离一下拉长,谁也不想雨天跟车太近还冲出去。北方冬天下雪更要注意,胎纹浅了轮胎直接打滑,泥地更别说,落地一脚就“溜冰”。
更严重的是轮胎侧壁鼓包、裂纹,这些都是爆胎的前奏。哪怕面积不大,也不应该继续用。胎面扎钉也分情况,直径超过6毫米的大钉子别只想着修补了,还是换吧。修补次数太多也不行,超过三次就考虑直接更换,省得反复漏气,再怎么修也是拆东墙补西墙。
还有很多人觉得轮胎用得不多,几年没怎么跑,能撑几年。其实轮胎胶老化是个慢性杀手,时间到了,再好看也没用。一般来说,五年后就得上心检查,别让橡胶变得脆硬,超过六年就别犹豫,直接换新的。老化了的轮胎经不起压力,别节省那几百块钱,留出大问题就得不偿失。
更换轮胎的时候别光顾着价格,配套规格最重要。轮胎型号可不是随便挑,胎宽、扁平比、轮毂直径都得对号入座。混搭容易造成车速表不准,转向手感变差,还会让悬挂系统跟着捣乱,最后影响就是安全。同时,买轮胎也要看花纹,城市道路选普通胎,安静又省油,雨雪天气多就考虑抓地力强的四季胎,对安全要求特别高的可以看看防爆胎。反正不同路况不同选择,价格不是唯一标准,合适才最重要。
换完新胎,别忘做动平衡,不然高速抖动,手感差,方向盘会跟你“较劲”。如果一口气换了两条以上,最好再做个四轮定位,这样行驶才不会来个“偏科”。刚上新胎千万别疯狂踩油门,前五百公里温柔点,给橡胶磨合的机会,后面才是你真正的好伙伴。
说到底,轮胎就是车子的“脚”,日常保持警惕,别给自己添堵。每次出门前顺手看几眼轮胎,既能省掉很多小麻烦,也让自己一路安心。车上再多配置,不如一双靠谱的轮胎来得实在。
安全这事儿,轮胎就是底线。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