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油管第一次破裂时,没有人在意。直到帕杰罗变成维修厂里的情怀标本,中年男人才在朋友圈集体唏嘘。
2025年7月,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工厂悄然停产。流水线上最后一批4G6系列发动机完成组装,标志着三菱汽车彻底终止在华生产业务。
与此同时,广汽三菱长沙工厂厂区已野草丛生,只有门口“1946-2025”的标识碑,诉说着这家日系品牌79年的兴衰历史——其中近四十载与中国汽车工业紧密交织。
“帕杰罗满街跑的日子真成回忆了!”无数中年男人在朋友圈慨叹。有人一句“连发动机都退了”,道尽传统巨头在电动车战场上的溃败。
当比亚迪第8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时,三菱汽车正默默收拾行装。这位曾经凭发动机技术横扫中国市场的霸主,最终被自己筑起的技术高墙困住。
内燃机时代的“技术教父”
三菱汽车的中国故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台叩开市场大门的发动机。1997年,沈阳航天三菱的成立成为关键转折点。
其4G6系列发动机如同“武林秘籍”,被长城、比亚迪、奇瑞等众多初代自主品牌奉为“救命稻草”。据多家媒体报道,巅峰时期,国产车30%的“心脏”都跳动着三菱的基因。
沈阳航天三菱的装配车间里,总能看到各大车企派来的“取经团”。在自主品牌缺乏发动机研发能力的年代,三菱提供了完整的动力解决方案,业界尊其为“国产教父”。
在整车领域,帕杰罗书写了硬核传奇。这款脱胎于三菱重工军工技术的“山猫”,曾是达喀尔拉力赛的多次冠军,创下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单车穿越、川藏线“零故障”进藏的神话。
上世纪90年代,其市占率曾一度碾压丰田普拉多,成为中年男人对抗焦虑的“梦中情车”。“开帕杰罗比开普拉多更有底气,它像头老狼,越老越凶。”有网友如此描述。
合作模式的得与失
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始终独具特色。很长一段时间,三菱都秉持“只卖技术不参与经营”的合作理念。
这一模式在早期带来巨大收益。通过技术转让和发动机销售,三菱获取了丰厚利润,却未能及时建立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
直到2012年,广汽集团、三菱汽车和三菱商事合资成立广汽三菱,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整车国产化进程才明显提速,陆续推出了欧蓝德、奕歌、劲炫等多款车型。
2017至2019年,广汽三菱年销量连续三年超11万辆,2018年巅峰达14.4万辆,月均破万的欧蓝德稳坐紧凑型SUV头把交椅。
辉煌数字背后却暗藏危机。三菱在华口碑的败退,始于2000年刹车油管事件撕开的第一道信誉裂缝,二十多年后终成深渊。
决策迟缓错失转型良机
2016年,成为三菱汽车命运转折点。当吉利释放沃尔沃技术红利、长城自研2.0T发动机时,三菱汽车却陷入了产品更新迭代的停滞。
2018款欧蓝德中控屏分辨率竟不如国产千元机,2020款奕歌的智能驾驶落后竞品整整一代。产品规划会上的一幕颇具象征意义:当中方团队提出开发加长轴距车型时,日方高管的回应是“三菱不需要为中国市场改变”。
市场的连锁反应随之而来。三菱全系车型在华销量跌出前二十,经销商退网潮席卷全国。
更致命的是,2018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从5%飙升至50.2%的黄金期,三菱汽车竟因总部决策僵化等原因,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未推出全新车型。
2019年,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耗让广汽三菱的发展戛然而止。当比亚迪DM-i混动横扫市场,三菱电动化却几乎隐形。昔日爆款帕杰罗核心部件十年未更新,发动机技术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
技术路径依赖的致命陷阱
三菱败走中国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技术路径依赖的经典商战案例。
曾经的核心竞争力——发动机技术,最终成为转型的沉重包袱。三菱汽车从“日系三杰”沦为“二线品牌”,车主陷入“修车难”困境。
“不是不想换,是换了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一位车主的留言,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也揭示了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面临的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割裂。
当硬派越野从“实用利器”变成“情怀玩具”,市场基础已然萎缩。三菱的困境是所有传统燃油车巨头共同面对的挑战:如何平衡传统优势与创新需求。
在电动车领域,三菱并非没有技术储备。Outlander PHEV早在2013年就在海外市场推出,但对中国市场重视不足,导入速度缓慢,最终错失先机。
启示录:传统巨头的转型之困
三菱退出中国市场,为所有跨国车企敲响了警钟。
首先是对本地化需求的响应速度。三日方高管“不需要为中国市场改变”的言论,代表了典型的总部中心主义思维,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上已经行不通。
其次是技术迭代的节奏把握。三菱发动机技术曾经领先,但在新能源赛道上,中国品牌已经实现弯道超车。比亚迪DM-i、长安蓝鲸动力等混动系统,在性能和节能方面均超越了三菱的传统燃油动力。
最重要的是对市场趋势的误判。三菱低估了中国电动化转型的速度,以为燃油车市场仍有较长的窗口期,结果被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打得措手不及。
就连三菱最后的“救命稻草”——东南亚市场,也正被中国品牌快速渗透。比亚迪、长城汽车等已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建厂,即将复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模式。
沈阳航天三菱工厂门口,最后一批发动机被运往各汽车维修点。
未来几年,这些发动机将成为保持存量三菱车运转的“救命零件”。维修老师傅们感慨:“以后这些机器坏一台少一台,没得补了。”
远处的新能源4S店里,90后销售顾问正向年轻夫妻介绍智能电动车:“续航1000公里,自动驾驶,还有车载KTV……”
两种交通工具,两个时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