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汽车零部件关税抵免再延五年,这事儿对行业来说,算得上个大新闻。刚和一个做供应链的老朋友聊起这事儿,他干的是进口零件采购,眉头都舒展开了,终于能喘口气了,之前那关税压得我们满头汗。这反应,能窥见不少实际的痛点。
说白了,美国车企这几年日子挺难过。普遍一辆车有五六成零部件依赖进口,这数字听上去多,但实际是整个行业的通病。钢铝关税一上来,连排气管、刹车片这玩意儿都涨价,搞得通用、福特都在财报里把关税成本提到明面上。通用二季度亏了11亿美元,因为关税,每年估算可能多花50亿,这数字听着吓人,别忘了这只是抵免没延长前的情况;福特和Stellantis也都在这轮政策压力里喘不过气,三家加起来光关税账面损失估摸有70多亿。这些钱,原本都能投入研发和产品升级,往死里挤,细笑现场的销售小张感叹,活儿越来越卖力,钱却越来越少,干着急。供货商那边也有些怨言,说这波关税让价格链条都扯乱了节奏。
这里要提醒一下,我刚才说50%到60%的进口依赖,其实这数挺大,算是个大致区间,业内不同车型差异明显,比如美系皮卡零部件进口比例比紧凑型轿车低,但大概率就在这个范围上下浮动。这个就是说,关税影响的面很广,连自家工厂组装的车,成本也被吊着嗓子。
但这事儿不光是成本数字游戏,供应链的复杂让人抽筋。想象你要做一个糕点,原料和各种配件都必须从不同国家采购,途中还得经过多次关税检验,这样一来,不仅成本膨胀,时间节点也得紧盯,否则一个小零件没到,整个生产线就卡壳。供应链的小乔说,这个关税抵免,意味着我们至少确定了一个稳定的采购周期,不用再担心突然多出几十个点关税,那可不是小数,简直能把利润吃没。
说到竞争,这波政策的缓释对于车企争抢市场很关键。日本汽车早就跟美国政府签了贸易协定,日本车进美国关税低得多,日产、丰田还能打价格战,直接把美国车逼到墙角。日本车企的汇率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也没少帮忙,几千美元的单车成本差距,差不多是买辆车的导航配置钱了。我同事在经销商渠道忙活,感慨,好多顾客看价格,挑日系,确实没啥办法。美国厂商游说了好几个月,才促成抵免延长,这也不是救市,更像是合理竞技场的规则调整。
政策细节还挺有戏:原先这抵免只剩两年有效期,明年抵扣比例还要降低,多少车企已经憋不住准备调整计划了。现在延期五年,而且抵扣比例可能继续保持在3.75%,甚至发动机零部件也有可能纳入,这对车企现金流是大大的解放。资本市场也立刻反应出股价回升,通用直接涨了3.8%,福特和Stellantis同行上涨,显然大家都看到了预期变得明确。
这里我得调整一下思路,刚开始我以为这政策主要帮的是大厂,其实不然。北美产能链条还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工厂,只要遵守区域原产规则,同样享受优惠,这给跨境合作留了绳索,也避开了贸易摩擦风险。供应链经理小刘跟我说,这个弹性设计挺聪明,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反噬。这让我明白,政策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巧妙的均衡手段在里面。
聊点别的,最近电动车市场也比较敏感。前三季度美国电动车销量破百万,份额10.5%,但9月底联邦补贴一结束,业界预言,份额能砍到5%都算硬。电动车对零件精度和成本管控比传统燃油车严得多,关税抵免的延续,显然对特斯拉、通用这些头部企业尤其重要。毕竟,电动车产业转型的成本波动,轻则挤压利润,重则影响产业链稳定。一个特斯拉维修师傅还说,零件一有风吹草动,工作都难做,可这抵免真帮了忙。这点对消费者来说,也许看不出来,但对行业内部来说是活生生的影响。
不知道你有没有细想过,这次的关税抵免延期意味着什么?美国车企未来会不会因为关税压力松弛,反而在研发上放松警惕?还是说,他们真能趁这几年好好把技术链条打牢?反正我一边写这篇文章,一边心算着:如果这抵免能帮车企平均每辆车节省成本500美元,整体销量1000万辆,粗略算下来就是50亿美元,和通用所说的损失差不多,挺吻合。对他们来说,算是歇口气,还是分水岭呢?
聊点我刚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个修理厂老板发朋友圈抱怨,虽然关税抵免延长了,但新零件有的依旧排期长,他怀疑是其他环节供应紧张,真心担心这减负到底能撑多久。供应链的复杂性不是光靠关税一个杠杆就能完全解决的(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觉得,车企真正面临的最大阻力到底是成本、技术、还是供应链的韧性?咱们聊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