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这个曾经叱咤全球的工业巨头,最近在印度做的事情真让人看不懂。四年前,它在印度彻底失败了,亏了20亿美元,裁了数千名员工,还关了两座整车工厂。这真让人觉得它彻底完了。 没多久,福特又宣布要花3.7亿美元改造金奈工厂,目标是造高端发动机,然后出口。这个反转太戏剧性了!看起来很矛盾,其实说明全球经济正在变,跨国企业都在偷偷调整策略。
福特上次在印度失败,主要是产品不适合印度市场。当时,它的产品线又旧又贵,根本打不过马鲁蒂铃木这些本土品牌。加上销售网点少,顾客体验很差,最后亏了大钱。福特在卖整车这事上,输得一塌糊涂。
这次“回归”,福特明显学乖了,换了一种玩法。 它的目标不再是直接卖车给印度消费者,而是想把印度当成生产基地,为全球其他市场提供零件。金奈工厂改造好后,预计到2029年能年产23.5万台发动机,还会增加600个工作岗位。奇怪的是, 这些发动机明确不会运到美国本土,主要卖给亚非拉这些新兴市场。
这个策略变化很清楚:福特就是聪明。它不想挣印度人的钱,想利用印度成本低,去挣全球市场的钱。这种“反向操作”,说明福特重新定位了自己,也折射出跨国公司在复杂国际环境里,为了活下去,真是绞尽脑汁。
福特选在印度金奈改造工厂,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仔细算过账的。
第一点是成本优势。 看数据就知道,印度工程师的时薪才1.46美元,美国那边高达35.67美元,两者差太多了。人工费差距这么大,在印度生产当然有竞争力。印度政府为了拉投资,还会给各种生产补贴和税收优惠,又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我的看法是, 对福特来说,在印度造发动机,肯定比在美国或欧洲这些高成本地区划算得多。
第二点是金奈的地理位置好,产业链集中。 金奈有“南亚底特律”的称号,是印度汽车工业的核心区。这里有很多汽车制造商,包括现代、宝马都在这儿设厂。这种产业集中,意味着供应链完善,技术工人也够。加上金奈港口是个重要的海运枢纽,发动机可以方便快捷地运到东南亚和非洲这些目标市场,大大节省了运输时间和费用。福特本来在印度就有1.2万名员工的基础,新项目启动的人力也很有保障。
福特这次重返印度,必须放在现在复杂的全球贸易环境里看。这几年,美国这些国家搞贸易保护主义,加关税,想让制造业回流本土。但我觉得,效果并不怎么样。
比如美国,特朗普政府当时喊着“制造业回流”,还加了10%的全球关税,甚至对进口卡车加了25%的关税。结果呢? 耶鲁大学说,到2025年,美国进口税率可能涨到18.4%,这会导致美国家庭每年多花2100美元。对汽车公司来说,关税高了,进口零件成本就高,造车成本也高,反而削弱了它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一位美国老板说得很直白:“缺零件怎么造?关税再高也没用,到头来还是得进口。”造汽车发动机是件超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几百家供应商合作。如果硬要切断现有全球供应链,想在美国重新建立,不仅费时间,花钱也多。更烦人的是, 政策老是变,让企业难以安心投资。
面对这个局面,福特用了“两栖策略”。 它积极回应美国政府的要求,在密歇根州投资建电动汽车工厂,满足政治需要。另 它又在印度扩大生产,布局全球新兴市场。这种策略,避开了单一市场的政策风险,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保证了公司稳健发展。这说明, 企业的生存法则就是追求利润和效率,才不是盲目跟着政治口号走。
福特在印度的投资不是个例,它说明全球化模式正在发生大变化。以前,全球化就是“哪里都一样”,企业可以随便选地方生产和销售。现在不一样了, 地缘政治紧张,贸易保护抬头,全球化没停,但变成了“哪里最划算”的新模式。
公司不再只看一个市场的消费潜力,而是更注重综合成本、供应链的稳定和地缘政治的稳定。印度、墨西哥、越南这些新兴经济体,因为人工便宜,工业基础相对完善,又欢迎外资,正在慢慢变成新的全球制造中心。
福特这次在印度生产的发动机,很可能瞄准的是混合动力技术。欧美市场正快速转向纯电动车,但是 亚非拉这些新兴市场对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的需求还很大。福特这样做,正是抓住了这个市场空档。它通过技术和产能的精确布局,有效地覆盖了全球不同区域的市场需求。
2029年,当福特印度工厂的第一台发动机下线时,它代表的不仅仅是福特汽车的商业野心,更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例子。企业选在哪里生产,从来不是看谁的声音大,而是看谁的账算得清楚。我得说, 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盈利和给股东创造价值,才是它们永远的目标。
全部评论 (0)